晚上带女儿出去玩,看到充气堡非要玩,于是就交了钱。不足五分钟,女儿又要到旁边的蹦蹦床玩,我和老公就劝她,先玩一会充气堡再去玩别的。女儿也就继续玩充气堡。
在等她的过程中,不断听到有家长(奶奶居多)说,刚玩一会就要走,下次就不带你来玩了。我想到,我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一次带女儿去游乐场,她要玩旋转木马,可是刚过两分钟又要下来(钱已经交了),我就说那以后再也不要玩旋转木马了。当时女儿倒没有反抗什么。
不论我我还是别的家长,埋怨孩子为什么不多玩会儿,背后都是对沉没成本的保护。同样是十块钱玩一种玩具,玩五分钟和一个小时,对于家长是不一样的。可是,对于参与其中的孩子来说呢?当时不玩旋转木马的时候,女儿说已经玩过了,所以不想再玩了。又一次玩遥控帆船,时间到期以后,负责管理的阿姨主动让女儿再玩一次,女儿说已经玩过了,不想再玩,想去玩别的玩具。对于孩子来说,重在体验,而不是时间长短。或者说,如果体验到莫大的乐趣,会一直玩,如果已经试过,毫无兴趣,就不想再玩。
而且,孩子只玩很短时间,说不想玩的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玩具真的不好玩,或者周围有更好玩的玩具,或者只是没找到玩伴感到孤单,或是其他原因?了解问题根源,有的放矢,也更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思考逻辑。
从孩子想到自己,如果到电影院看电影,看了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感觉电影毫无意义,再看下去就是浪费时间,我会离开电影院吗?这种情况埋怨遇到过,一是看电影太少,而是看电影之前会多方了解,看是否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评价如何。如果遇到,我想走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花了大几十块钱买的,不看完就走觉得可惜。这里还是在保护沉没成本,花出去的钱,好像看完才会感觉钱花的值。可是,电影无趣,不仅花了的钱不会回来,而且还白白浪费了剩下的时间。试想,一个孩子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感觉无趣,应该一分钟都待不了。无趣的电影为什么要看?根本就会坐不住。所以,为了保护根本保护不了的几十块钱,再搭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损失只会越来越大。
一味保护沉没成本,只能失去更多的其他成本。从问题根源出发,启动孩子思维,问题会更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