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买家:“亲,这款衣服会不会显得很胖?”
卖家:“不会啊,很显瘦的!不信?有图有真相!”--看起来果真很瘦!于是,成交!
可是,买家到手后的评价却是:上身效果很令人失望,一点不像卖家说的那样显瘦!衣服与图片不符!
(买家身材较胖,卖家照片上模特较瘦。)
(二)
“妈妈,你看那个像不像只恐龙?”当我开车路过一条宽巷子时,孩子这样指着窗外问我。
我说:“哪个?”
“就是那个!那个嘛!”孩子焦急地说。眼看风景一晃儿过,我来不及冒着开着车还回头的风险!
于是,不耐烦地再问:“那个,是哪个?!”
孩子有些气急败坏地哭腔说:“我都说了是那个!你就是不看!”
哦!MY GOD!......
(“那个”是路边被人工修剪成动物形状的绿植景观。)
(三)
甲:“咱家那边发大水了!刚刚朋友转发来的微信,那水位都快进一楼了!”
乙:“哦?没事的,路上到处是车,我刚开车路过***”
甲:“你看这视频,大水都快过桥了!大家都赶快买点矿泉水、多准备点方便面,不知啥时候能出得去门呢!”
乙:“净瞎说!我们这边连块云彩都没有,哪来的大雨!”
甲:“要是出门,也带把伞吧,以防万一!”
乙:“放心吧!没事的!”
(甲住在地势低洼的郊区,乙住在地势较高的市区)
这段话还能继续下去吗?看着真让人着急!
(四)
A宝妈:“我现在就苦于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儿,不能每天看着他成长,心理很焦虑......”
B宝妈:“每天陪着他干嘛?总是要有自己的事情忙才好,不然,他都不理你,会觉得你在他身边很烦的!”
A宝妈:“你都不管孩子的吗?我晚上还要给他盖被子,睡不好觉的。还要想想,是不是该给娃报个英语班、绘画班之类的......”
B宝妈:“哪有时间还上那么多课外班呀?报那么多班,到最后感觉都没用。把基础的知识学扎实就好了。”
A宝妈心里想:这个妈妈太不称职了!孩子的事情都不关心!
B宝妈心里想:这个妈妈太焦虑了,孩子这么大该让他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A宝五岁,学龄前期;B宝十二岁,青春期,面临小升初)
好吧!每天,我们跟他人有多少是有效的沟通,又有多少是无效的交流?
首先,我们说话时没有搞清楚“主语”或谈论的对象。大家各自己心里有自己关心的焦点,却不能对接对方是否也是同一对象的描述。就像(二)中那对母子,不能清楚地指明交谈的内容,所以沟通无效!生气与着急,于事无补!建议:把所描述的对象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比如:我说的是你左手边11点方向的***;我说的是小强家的园子边上那株红色的**花;我指的不是今天早上的**,而是昨天晚上的**......这样清晰的指代,是不是更能让对方了解当时当地描述的对象?变化 无时无刻,所以,一定指代清楚。
其次,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身的条件与对方的要求。明明自己达不到,却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就像 (一)中买家的身材,明明再怎么显,也瘦 不到模特的标准,却期待自己靠穿上“显瘦”的衣服 ,而使自己看起来真的“瘦”。一旦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便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对于这样的交流,如果真是负责任的卖家,就不应该模糊“显瘦”的前提。当然,又有哪个卖家不是“难得糊涂”得希望这个期望值可以被接受而成真呢?!--这,也是利用购物者心理而促销的手段吧。作为买家,应该先清楚自身的条件,然后找到合适自己的衣服 ,而不是仅凭想象去提高期望值。找对象,不也是同理?先了解自己,这样的信息,才是最重要且合实际 的。
再次,对于不同层次和程度的要求不同,不能以同一标准来达到共识。就像(四)中俩宝妈,明明谈的不是一个年龄段的问题,当然对妈妈及孩子的对待和表现也不同。怎么可以有共同话题!所谓,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这种无效交流也真只能算是无聊时候打发时间的“聊天”吧!
最后,请因地制宜!处在同一时间、地点来谈论同一问题。像 (三)中,对于发大水一事的判断和态度的不同,两人就是:一个焦虑,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感同身受,要“感同”才会有共情的继续 。不然,你着急是你的事,我这边相安无事,没的互动啊!
这四例只是近些天身边经历过的小感慨。当然,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的鸡毛蒜皮太多,都是因为大家不能换个角度、考虑全面、层次对等的去交流,所以许多干着急,都是白白的能量消耗,却没有任何有益的结论或沟通的进展。与其无效的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交流,不如先搞清楚我们要聊的对象是不是一致;我们要聊的话题背景是不是同一;我们是否对对方期待的同时,弄清楚了自身的状况;我们所处的情境是不是大家可以感同身受的一般?......
有了对话题明确的认识,或是交谈双方的认知在同一个层面时,大家才能把问题说清楚,才能以正确的姿态解决问题。不然,还有的,就是对同一句话的描述 ,不同人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潜台词......误解也由此产生。接下来,就需要对话题的认知有一个开诚布公的了解,才能把沟通进行下去!这,已是另一个层面的无效沟通,这篇就不详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