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深的一次饭是在关中村外面的马路边的一个清汤面馆吃的。
从关中村村里出来后,看到马路对面的架子上搭着白色的东西,像是面条。过来马路,走进看,这可比面条细多了。像面条一样白色的东西被固定在两个木棒中间。木棒的一段固定在架子上,另一端那个人那在手里,使劲的拉扯,好像是为了让它达到架子的长度,好挂上。也有被拉扯好、凉好的。就看这个人一个手拿起一个头,另一个手或者更准确的说用胳膊拖着,以免做好的掉到地上。有点像我们收床单一样,床单很大,需要动用身体的各部件,不让他掉到地上。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一直给我们讲解,这是面线。近看确实像线一样细,比起我们北方人吃的面条,细致多了。
看完面线,我们往前走,路边也有其他人家挂在外面的面线,但是没有我们看到的第一家人干活仔细,面线都拖到地上了。
走了没多远,前面有一个牌子写着“清汤面”。这个面馆有两个门头,一个是做面的,另一个靠墙边,各摆着两排整齐的桌子,擦的也很干净。门头外面的空地摆着两个拼起来的桌子。
安排孩子们坐下,四个老师,十二个孩子,整好一个老师带三个孩子在一张桌子上。孩子们坐好后,我去另一个门头拿餐具。看到老板是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正在下面,那娴熟的技术、从容的表情,好像干了时间不短了。
第一碗面上桌了,清汤面,汤上面漂着星星点点绿色的蔬菜叶。捞起面,吃起来淡淡的,有一点香咸味。上来两碗,我们四个桌分着吃。后面接着是拌面,白色的面像一个小山堆在小盘中,用筷子一拌,酱汁被翻上来,与面拌匀,吃一口,酱汁的香与面条的滑在口中混合。好像还有扁食,记不太清了,有点像我们这边的馄饨,但是馅很小、很淡,没有姥姥包的馄饨吃起来过瘾。
面线这个小店没有,说是当地人自己的日常饭,好像没大有人点,这里也就没有。我们大老远的第一次来,新奇,想尝尝鲜。老板也好心,找了一个手下干活的人去家里拿点来。他的家里这里应该不远,我们吃到第二轮的时候,那个人就回来了。面线与清汤面的汤一样,捞下一筷子,吃在口里,像超级细的粉丝一样,最后捞不起来的面线混着汤一起喝下肚,肚子终于被撑起来了。
我小的时候,最不爱吃面条了,油乎乎的西红柿面条,软踏踏的面条,但是长大后什么样的食物都可以接受了。这个清汤面特别难忘,清淡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