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本篇是全书的最后部分,前面各编分别讲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分裂和发展,如今则是讨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并尝试对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心理学做全面总结与评论。
第11章:精神分析的晚近发展
1.安娜.弗洛伊德如何继承并发展她父亲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安娜继承了父亲的正统精神分析理论,她对自我的看法也是对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安娜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学说,但又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安娜不同意她父亲对本我的过分重视,认为应该给自我应有的重视。弗洛伊德以分析本我作为治疗和建立理论的起点,而安娜则把分析自我作为解决所有精神分析问题的起点,确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研究中的地位,同时提出了她的自我防御机制的理论。
安娜在发展自我心理学的过程中,整理了她父亲提出的十种防御机制,又补充了她自己提出的五种防御机制。安娜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探讨神经症起因的一种必要手段,并在她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安娜总结并补充了由她父亲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对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安娜认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由一个人的各种自我防御反应中就可以了解到他个人的自我发展历史,以及他驾驭或者屈从他的情感、需要、愿望和本能冲动的生活史。因此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分析,成为她的一种非常灵敏的诊断工具,特别是对儿童分析者来说,由于自由联想的局限性,自我防御分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总之,安娜继承了弗洛伊德理论,同时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她的自我心理学的研究,无疑为以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在《自我防御机制》一书中,安娜.弗洛伊德例举了哪些心理防御机制?
(1).压抑作用——只把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和经验等在不知不觉中排斥到潜意识中去,使他们无法进入意识层面,以免形成焦虑、忧惧、愧疚等情绪压力或痛苦。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因为任何防御机制的产生都必须先有压抑作用。从心理能量来说,压抑是一种极为浪费的防御机制。因为无意识冲动虽被压抑但仍在寻求出路,从而使成功的压抑必须继续支出和消耗自我能量。
压抑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压抑,即防止那些从未进入过意识的本能性对象被选择变成意识,它是来自遗传的先天心理屏障,把存在于本我中的大部分内容永久的封闭在潜意识中。例如对乱伦欲望的压抑就是一种原始压抑。另一类是真正的压抑,即把某些引起焦虑的知觉、记忆等驱逐回潜意识系统中。例如五岁前大部分不愉快的经验,虽然已经不复记忆,但这些不愉快的经验却储存在潜意识中,仍然深深的影响以后的行为。
安娜认为,压抑能够控制强有力的本能冲动,它是最有效也是最危险的机制,因为意识从全部本能生活和感情生活中退出所造成的自我的分裂会永久的毁坏人格的完整。
(2)投射作用——是指把自我不被接受的冲动、意念、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上。
(3)反向作用——即个人有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念不愿显露,除了压抑之外,在行为上采取与欲念相反的方向来表示。
(4)移置作用——指个体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情绪反应,多数为负面情绪,转移对象借以寻求发泄的历程,例如有名的踢猫效应。
(5)升华作用——是把某些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最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它可以把人受挫折的本能欲望转变为崇高的社会活动,如音乐、绘画等文艺创作。
(6)倒退作用——是指个人遭遇挫折时,以比较幼稚的行为应付现实困难,借以惹人注意或博得人同情,以减低自己的焦虑。是我们说的退行吗?
(7)心力内投——是指一个人吸收周围世界的各种感觉、欲望、观念和情绪态度,并内化而形成其超我的一种心理历程。
(8)抵消作用——是指用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借以赎罪补过。如某人做了错事和坏事以后,便采取忏悔、苦修、个人牺牲、修建寺庙、造福他人等形式,使潜意识中的罪恶感获得解脱,消除来自超我与外界的压力。
(9)合理化——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合理化分为两种,一种是酸葡萄机制,另一种是甜柠檬机制。
(10)固着——是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及习惯反应的刻板化。例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害怕自己企图获得独立而招致母亲的惩罚,就终日围在母亲的裙边转,不与其他同伴交流。
以上十种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曾论述过的防御机制,除此之外,安娜又提出了五种新的防御机制。
(11)以攻击者自居——是对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使人在心理上感到他就是那个令人恐惧的人和对象,以此来消除他自己的恐惧心理。
(12)利他主义——安娜认为,利他主义也是一种投射作用。在利他主义中,或至少在利他主义的一种形式中,一个人放弃了他自己的一切愿望,为此他必须面临愿望的挫折。例如,传说独身女人喜欢替别人做媒。
(13)否认作用——是把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就没有发生。属于一种较简单而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在日常生活中也较常见。比如小孩子摔碎了东西,闯了祸,常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14)禁欲主义——表现了青春期的一种心理。安娜认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本能的冲动不断增加,青少年为此感到不安,而采取克制一切欲望和快乐的做法来保护自己。
(15)自我约束作用——是把冲动向内转成自我,而不是向外转成某一对象。其结果会导致心理不适、罪疚感、抑郁以及受虐癖的情感。
3.哈特曼在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方面有些什么独特的理论见解?
哈特曼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哈特曼一方面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的一些模糊思想;另一方面,他也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题的表述恰当地纳入了普通心理学范畴,试图建立精神分析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哈特曼引入了“无冲突的自我领域”,扩展了精神分析的领域;将人的适应问题,正常人的心理发展也纳入其理论,使精神分析走上了更为宽广的道路;而他的“自我的自主性”及其独立起源,则进一步摆脱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化倾向,看到了人的能动性;最后哈特曼把自我的根本基能理解为适应,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精神分析的人格模式与社会环境的沟通。但是哈特曼仍然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束缚,尽管他提出了中性化的概念,还是没有赋予自我真正独立的能量,仍然没有摆脱本我内驱力的羁绊。无论如何,经过哈特曼的努力,自我心理学毕竟正式建立了起来,而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理论家致力于它的发展。
4.埃里克森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做出过哪些贡献?
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及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不但为新弗洛伊德学派提供了一种独特贡献,而且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基础之上,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为精神分析理论指出了新的方向,自我同一性和心理社会期发展论等一系列的新的概念和观点的提出,使埃里克森把精神病理学扩展到了正常心理学,并以此来解释各种现实问题。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自我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具有辩证的因素,因而受到了心理学家们极高的评价。当然,他的理论中依然存在着生物学化的倾向,以及个人与社会发展平行的机械论观点。尽管如此,埃里克森的卓越建树为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影响了整个精神分析的发展。
5.施皮茨、玛勒、雅各布森有关儿童发展的概念。
施皮茨是婴儿观察研究方面的一个先驱者。施皮茨认为心理组织者尽管不是真正的组织,但反映了心理结构形成的基础,代表了较早的行为整合为一个新的组织。心理组织者也预示着人际交互作用的显著变化,以及随后的新组织的发展巩固。在施皮茨的理论中,新生儿自我的正常发展就是微笑反应、陌生人焦虑、不的表达这三个心理组织者的顺序发展,相反,如果不恰当地建立一个组织水平,就会导致发展上的异常现象。
玛勒是以研究儿童精神病开始她的工作,后来才从事正常母婴关系的研究,她提出了儿童从出生到三岁之间的发展阶段,包括我向、共生和分离—个体化三个时期,在分离—个体化阶段又分为四个子阶段,即分化、练习、协调、分离—个体化。她非常强调自我发展中母亲的作用。
我向——是从出生到三四周,婴儿是我向的,即婴儿完全为他们的内部状态所吸引,极少觉察到外部环境。
共生——即在两个月或三个月时,婴儿便从我向阶段转移到共生阶段,此时婴儿尚不会分辨自己和非己,而是将二者在心理上融合为一,即婴儿和母亲融合在一起,婴儿热爱着母亲,把母亲看做一个和他没有分化的部分。
分离—个体化——是从第4个月到第36个月的阶段。
(1)分化阶段——时间约从第四个月到第九个月,随着关系的发展,婴儿逐渐在自身意义上试图把自己和母亲分离开来。
(2)练习阶段——时间大约从第10个月到第14个月,这时期幼儿开始把兴趣专注于母亲所提供的物体上,如玩具,奶瓶等,但主要兴趣还是在母亲身上。表现出分离焦虑。
(3)协调阶段——大约从第14个月到两岁。在这个时期中,幼儿积极努力和母亲分开及个体化,往往表现出攻击性和抗拒性,然而继续有分离焦虑。
(4)分离—个体化——这个阶段大约从两岁到三岁。本阶段由于幼儿行动言语和认知能力的增长,出现了两种成就,一种成就是幼儿个体性的加强和巩固,另一种成就就是情绪对象的恒常性。
雅各布森是一位对儿童发展研究做出了贡献的自我心理学家,在《自我与对象世界》一书中,她提出了一个包括对象关系在内的心理结构的发展模式。她的贡献主要是区分了自我、自己以及自己表象这几个概念。她认为自我指的是一种结构,自己指的是心身个人的总体,而自己表象则是心身自己在系统自我中有关潜意识的、前意识的和意识的内心表象。
6.以费尔贝恩或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为例说明何为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指出社会关系性质的一个重要观念。这里的客体指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客体关系涉及我们如何与其他人联系。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个体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比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内在冲突更值得注意,婴儿对母亲和其他人的依附形成了自我的发展,并使个人有强烈的母亲依附朝向一种较独立自主的状态。在此发展过程中,我们拥有了未来人际关系类型的基础。
费尔贝恩提出中心自我的概念,认为它是一个原始动力结构,其他心理结构都是由它延伸的中心,自我有自己的力比多能量,指向于建立对象关系而不是减少紧张,如果与真实的外部对象的关系是满足的中心自我就会保持完整和整合。温妮科特认为密切的适应(充分的照料)和去适应对于婴儿自己—对象的分化都是重要的成分。温妮科特非常强调母婴两人关系的重要性。
7.现代精神分析疗法有哪些基本特点?
现代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神经症的基本问题是焦虑。成年病人的焦虑来自不同意识平面的心理冲突,病人自己不知道焦虑的真正原因。而幼年期许多原因引起的恐惧被压抑于潜意识,这些潜意识症结就成为神经症的根源。治疗者在心理治疗中采用面对面的交谈方式,让病人回忆往事,有时也分析病人的梦,会用一些特殊的心理测验帮助病人深入认识自己,找到焦虑的早期根源,使潜意识症结意识化,即可达到治疗效果。
在适应症方面,现代精神分析治疗的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已经扩大到儿童期的精神障碍、性变态、变态人格、药瘾与酒精中毒、边缘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以及心身疾病等。同时,在现代精神分析治疗中,治疗者的态度由原来的中立、被动状态转变为灵活、柔性的积极关注的态度。
8.扼要说明自我模型与人格关系模型的两种治疗方法。
自我适应模型——心理障碍的原因在病人那里主要表现为一些病理性的信念,阻碍了自我的实验机能,因此,心理治疗的作用就是帮助病人消除其病理性信念,顺利达到实验的目的。在这种自我适应模型的基础上,威斯等人建立了一种计划诊断方法,用来评价病人在治疗中的心理动力学和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它为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
在人格的对象关系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模型,强调个体先天就具有一种与别人建立联系的以及与他人保持关系的倾向性,20世纪60年代后,伯尔比建立的关于依附理论是客体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依附是人和其他动物的一种基本动机,他的进化意义就是对不成熟成员的保护作用,而人际机能的核心因素就是人们对他人联系的期望,以及对这种期望的不断修正。
斯图普及其同事于一九八四年建立了一种评估和治疗心理障碍的方法,称为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他们认为,个体早期与他人关系的特点,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际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和治疗过程中,病人总是根据这种有组织的人际关系模式,在潜意识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并把别人也放到相应的角色上去。
9.钟有彬的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在治疗观点与方法上是否可取?为什么?
可取,因为它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认识领悟心理疗法是我国钟有彬医生所创立的一种治疗精神疾患的方法。它承认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承认幼年期的生活经历、创伤体验可成为心理疾患的根源,但不同意把它都归之于幼年性心理的症结;由治疗者用病人容易理解与接受的解释,使病人对自己的症状和变态行为的幼稚性和荒谬性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消除症状。
认识领悟心理疗法的适应症,主要为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类型的性变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