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就是一种不发憋屈,发了矫情, 删了刻意,留着又膈应的存在,它的保质期只有三天,三天,也正好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个轮回。”
好几个月前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差点儿起立鼓掌。
张爱玲说,“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现如今的社交似乎更广义也更容易,QQ、微博、微信,生活已经离不开各大社交平台。隔着屏幕,我们窥探着别人的生活,同时也发表着自我的日常——没办法,表达情绪是一种刚需,成长和学习的路上,既需要情感的输入,又需要情绪的输出。
有个段子说,女生晚上自拍三十张,删二十张,修了五张,传一张,半天没有人点赞,终于出现一条评论,也没有夸自己漂亮,于是删掉朋友圈并开始觉得整个人生已经完蛋。(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一笑之后,或许可以细品这段话传达的期待。
有段时间“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上了热搜,那段时间便经常能看到各大平台的营销号文章,标题千篇一律——“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你为什么设置了三天可见?”“你为什么爱删朋友圈?”
朋友圈成为一种,要么不发,要么发后经常被删的存在。我想答案无需赘述,大家都心知肚明,无人理会的感觉总是让人不好受而已。(嘘,看破不说破)
可仔细想想,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实际上你的朋友圈大部分人都不关心你发些什么,即使频繁刷存在感也不能引起注意,只有真正喜欢你的人才会去做阅读理解。
以前不懂得人情世故,自己也很浅薄(哈哈哈现在也是),有一点点伤感也发,有一点点感想也发,有一点点成绩也发,总之什么都发;
后来逐渐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逐渐懂得了一点何为人心和本性,开始什么也不发,难过也好,开心也好,只和最亲密的人分享,甚至面对最亲密的人也绝口不提;
现在慢慢懂得了一些道理,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快乐,也追索了人心的宽度,明白了什么叫忠于自己的感受,什么叫别人的看法,也明白了两者的轻重,于是开始有选择性的发。
经常发——不经常发——经常发,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像一个螺旋式的道路,兜兜转转,仿佛回到了原点,但其实已经不再是同一个高度了。遇到一些人,遇到一些事,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慢慢改变了心中真正觉得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成长的一种表现吧。
还想说的是,我们要相信,无论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总有人看不惯别人的与众不同。我们还要相信,无论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大部分人对我们的评价都和我们应得的评价相配。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你觉得对得起自己,别人的看法真的没必要care。另一方面,务必确保展现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期待的人设。因为这样的话,省去日后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绝无人设崩塌的风险——喜欢你的人自然会喜欢你,不喜欢你的人自然会不喜欢你;原本喜欢你的人若因看到了真实的你而变得不再喜欢你,那这种喜欢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意义,日后也不会长久;原本讨厌你的人若因看到了真实的你而变得喜欢你,那这偏见得到了及时的修正,说不准还能收获一个有趣的朋友。(啊,写晕了)
从高中开始就信奉一句话,有多少人喜欢你,就会有多少人讨厌你,如果没有人讨厌你,那可能意味着你没有什么可取之处。鲜明的个性,往往会让喜欢与讨厌的人泾渭分明。我们说人言可畏,其实换个角度看看,人言何足畏?《大鱼海棠》里不是也说了么,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我们可以化用一下,只要自己觉得平和快乐,而这快乐又没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闲言碎语都是别人的事,对咱造不成什么干扰。没有人愿意去踢一只死狗。要做的就是继续前行,要是停下来企图拼命向他们证明自己,那么你将丢失原本属于自己的风景。
简·奥斯汀最牛的著作,《傲慢与偏见》里有句很深刻的话,“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所以喽,愿你我都能多些骄傲,少些虚荣。存在感只仰赖于别人的回应的人,是那些没有自己的人。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我倒是觉得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未必是真的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只是如果对我们来说,朋友圈这个东西,如果它不发憋屈,发了又觉得矫情,那就不如不发;如果某时某地,你觉得发个合时宜的朋友圈很快乐,那就不如发。无论什么时候,忠于自己的感觉总是上策。
——“还是希望可以,既被温柔以待,又能学会云淡风轻。”
——“说人话。”
——“想发什么发什么,怎么开心怎么来,不对别人抱有期待。”
(如果喜欢的话,欢迎关注我的gongzhongHao哦:雨的Miracle)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