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大众内心的纠结,都是自我认知不足的表现
一起工作的老李,最近退休了,几个相处不错的朋友给他攒了一个局,祝贺他光荣退休,晚年幸福。
老李18岁参加工作,一直就在一个单位,勤勤恳恳,平平淡淡,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也没犯过什么错误。
推杯换盏聊天中,老李很高兴,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他,那天也多喝了两杯,就讲起了一件几年前发生的事。
那件事其实我们是知道的,领导上考虑老李已经50出头了,身体也不是太好,就给他调了一个岗位,离开干了十几年的原岗位,老李有点不太适应。
老李说:“现在我退休了,有些话我就想一吐为快,你们说当初我干的好好的,为什么就把我调个新岗位,那个岗位我又不熟。”
“还找我说要征求我的意见,其实他们早就商量好了,也就是通知一下,每次我想到这些,我就睡不着觉。”
大家劝着老李,那也是领导关心,别想太多,反正现在退休了,就向前看吧。
聚会结束,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想着老李说得话,这么一件小事,他记了这么多年,这期间想起的时候,得承受多少煎熬。
人啊,这一生得遇到多少事啊,有如意的,也有不如意的,如果每件事都这么在意,那这生活过起来可是够累的。
记得有部电影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别人笑我太疯癫,我却笑你看不开。是啊,世间的事看开了一切风轻云淡,看不开,那就成了一根刺,永远地扎在了心上。
为什么会看不开的呢?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比较重要,自己的学识比较高,自己的资格比较老,自己的见解比较长,甚至自己的长相也比较有特色。
但是这种比较重要的感受,需要从他人等外界的认可上获得,获得了认可就会信心爆棚,目空一切。没有获得认可,就自怨自艾,卑微渺小,认为别人没有眼光,从而耿耿于怀。
这种无论是被认可,还是不被认可的情绪反应,会让其他人认为我们不够成熟。我们自己也因为这种反应,而在自信与自卑之间迷失,搞不清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认知不足。若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我们首先放下认为自己比较重要的观念。
因为只要认为自己比较重要,就会关闭心念与思想应该开放的大门,再也看不见别人的意见,观点,见解,只会看见自己,并惯性地为自己的所思所念,所作所为进行辩解,从而束缚住自己前进的脚步。
所以首先放下自己,其次客观的用对比的方式,在实践中论证自己的能力,知识等各方面的表现,达到清醒认识自己,弥补自我认知的不足的目的。
了解了自己,同时也要了解别人,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界的一切,尤其是在觉得自己比较重要的时候,我们的衡量标准会产生偏差,认可的,我们就认为是好的,可交往的,有利的;不认可的,我们就认为是不好的,拒绝的,有害的。
于是,我们再看外界,就会使用挑剔的眼光,扫视那些有可能有损于我们内心的一切。哪怕对方是善意的,如果不符合我们的内心标准,也会被认为是恶意的。
好像老李,他把领导对他的关心与爱护,当作了针对他的行为,在别人可能都已经忘记的情况下,他还在为这件事纠结,难受。
所以善意的解释别人的所作所为,也是自我认知充足的表现。只有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强、自立、自信的道路上走得踏实,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