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平定六国,一统天下,自称“始皇帝”,希望秦帝国“直至万世”,永远延续。收集天下的兵器,铸造了十二个铜人,以废掉天下可能反秦的武器。秦朝以法家立国,刑罚十分严酷,加上繁重的苛捐杂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楚国被击败时,楚将项燕战死时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沉重的压力之下,人心思变,民间涌动着反秦暗流。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举起反秦大旗,各地纷纷起兵。项燕一语成谶。秦末反秦大军中,陈胜和吴广、项羽、刘邦都来自战国时的楚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发难反秦,由陈胜开始;暴厉灭秦,出于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成就帝业,则是刘邦。”秦帝国二世而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存在了十五年。之后,刘邦击败项羽,夺得反秦成果,建立汉朝。
《秦崩》作者李开元,师从北大史学大家田余庆,是秦汉史专家,还写了姊妹篇《楚亡》。李开元将史书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了秦末群雄并起,推翻秦朝的经过。作者走访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访古寻幽,贯通古今的方式,融合秦汉史研究的新成果,让读者对秦末这段历增添了一些新认识。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秦始皇、刘邦似乎是两个时代的人,产生这样的错觉缘于历史的割裂。秦始皇大刘邦三岁,秦始50岁皇驾崩时,刘邦47岁,两人在共同的天空下生活了47年。
秦始皇嬴政父亲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那是他的父亲秦庄襄王正在当人质,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秦国。嬴政13岁时即王位, 陆续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除掉权臣吕不韦,独揽大政。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
刘邦战国时期出生于隶属楚国的沛县,平民家庭,年轻时在乡间当游侠,带着一帮小兄弟到处闲荡,经常到兄嫂家混饭吃。秦国消灭楚国后,实施秦国的法律章程,加强地方管理。刘邦不能在当自由自在的游侠了,为了谋生,参加了地方小吏的选考,后来,担任沛县下属的泗水亭亭长,也算是最基层的公务员干部。担任泗水亭亭长期间,善于交际的刘邦结识了一些政府官员,人脉资源更加丰富。比如萧何,同刘邦是同乡,当时担任沛县主吏掾,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职务肯定比亭长高。萧何看在同乡的份上,包庇了刘邦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也看出混迹于黑白两道的刘邦不是一般的人物。
刘邦与秦始皇有过一次交集。刘邦在咸阳服徭役,遇上秦始皇出行,亲眼目睹了秦始皇威仪天下的伟大形象,望着秦始皇渐渐远去的背影,刘邦感慨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句话与项羽望见秦始皇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之”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都是时代的英雄,但两人的格局、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这预示了两人未来的事业成就和结局。刘邦立志开创同秦始皇一样的伟业,项羽的潜台词是推翻和取而代之,这是典型的武将思维,以力取胜。后来,项羽建立了霸业,刘邦成就了帝业,帝业胜过霸业。
“亡秦必楚”,显示了楚人对秦国的仇恨,也代表了原六国贵族在秦朝的统治下并不安分,希望能有机会复国,回到战国时代。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原六国贵族借机反秦复政。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顺应了这一潮流,根据军功分封诸侯,分封了十九国,各诸侯受霸王节制。分封并未完全复制战国割据状态,实质上是反秦成果的一次分配。天下并未形成新的政治秩序,风云变动是其主要特征,作者称为“后战国时代”。项羽的威慑并不能令诸侯们信服,反抗终究会发生,在姊妹篇《楚亡》对此有详细的讲述。
项羽分封诸侯只是顺应了原国贵族和反秦功臣的呼声,并不是天下老百姓的心声。久经战乱、又经秦朝暴政的老百姓希望休息和仁政,项羽的种种举措并不能让天下太平。作者在陈胜吴广起义是表达了人们这一愿望,但是在项羽分封诸侯是似乎忘记了人们的愿望,竟然说项羽顺应了历史潮流。项羽终究是一介武夫,顶多算个军事家,由他主宰的分封制不适应历史潮流,只会让天下继续战争,他终究不是一个政治家。
刘邦才是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团队人才济济,互补性强,在刘邦的带领下致力于统一天下,树立宽厚仁义的形象。项羽的残暴在楚汉对抗中日益不得人心,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
《秦崩》分析了秦灭亡的经验教训,暴政、腐败的秦朝政府,缺乏道德伦理建设,唯利是图成了社会的典型特征,连号令天下的英雄豪杰也是如此,作者说这是一个“唯利无耻的英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