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信仰那盏绿灯,那绿灯正像高潮欢快的未来,在我们眼前一年年退去。它现在躲开了我们,但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手臂伸得更长。总会有那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便这样扬着船帆、逆水行舟而浪潮奔流不歇,又将不停将我们推向过去......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又译名:大亨小传)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另一个就是与盖茨比命运紧紧相连的那盏“绿灯”。要了解菲兹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我们就要回到那个美国历史上的特殊年代,此年代被菲茨杰拉德称为“Jazz Age”。
“爵士年代”一般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国家异常繁荣。忽然之前人人都觉得自己都会变得很有钱,即使是穷人都拼命的想着要发财,街边的擦鞋孩童也会饶有兴趣地聊着股票......美国爵士乐作为大众流行乐就是在那个年代流传开来直至风靡全球,它所代表的重要意义是:美国终于有了自己在世界上独有的声音,这一种声音让美国人民相信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每一个美国人民心中都做着同样的一个梦,这个梦的名字当然叫做"美国梦"。盖茨比就身处在这个年代,从乡下走向大城市并力争上游,他的美国梦就是心中的那盏“绿灯”。
也许用绿灯比喻梦想多少会让人觉得俗气,菲茨杰拉德的“绿灯”是整个小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隐喻。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时常站在他家豪宅阳台上,向对面海湾灯塔上的那盏绿灯伸出双手,总是想要达到那个方向。正如你和我都会认为的一样,绿灯很远吗?是不是手在伸长一点,信念再坚定一点,自己再努力靠近一点就能触碰和拥抱那盏绿灯?但是,大海的浪潮会不断地把我们往后推,这恰恰是菲兹杰拉德想要在这部小说里说明的:我们的这个梦想,到了最后终将抛弃我们,我们被时代的浪潮,不可逆转的命运推的很远很远......
每到周末,他的劳斯莱斯轿车就摇身成了一辆公共汽车。从早上九点到三更半夜都忙着往返纽约市接送宾客,而他的旅行车则像只敏捷的黄色小虫,总是轻盈而急切地前去等每班到站的火车......这时海边游泳的宾客都回来了,在楼上更衣梳妆。从纽约市开来的汽车在车道上整整停了五排,所有大厅小厅和阳台上已满是花红柳绿。放眼望去,只见各式各样的新潮发型,还有连古西班牙卡斯提亚王国也要望洋兴叹的各色披肩.此时吧台已忙得如火如荼,一盘盘鸡尾酒在花园里漂浮穿梭。渐渐地,屋里屋外的笑语益发欢腾起来,众人漫不经心聊着八卦,扑风捉影或互相介绍,但往往转眼便把谈过的话题抛诸脑后。女客之间打起照面十分殷勤亲热,然而许多连彼此的名字都不晓得......
阅读菲茨杰拉德的文字,一路穿过盖茨比家的豪宅,我们便能看到如此奢侈的派对场面以及身临其境般来往于他家中宾客的欢声笑语间。作者这样的描写一方面为还没在小说中正式登场的主人公盖茨比添加了一沉沉的神秘感,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出了在美国纽约的上层社会,那些有钱人奢华无度的生活。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人们一场又一场的聚会,这些聚会中除了盛大豪华的派对外,也包括三五成群的人们无所事事的喝酒聊天,或醉生梦死或东长西短的闲言碎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全书四五万字,在这四五万字里想要写好这样的一个年代和这样一个社会,对于菲茨杰拉德就是两个字“精简”。他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精简选择的写作技法,用一个个高度浓缩的片段描写来实现前后时间的跨度,令数年的时间仿佛在一瞬之间压缩完成再呈现给读者。菲茨杰拉德之所以无需长篇大论就能做得到这一点,跟他在一战之后游逛欧洲,与当时欧洲最前卫的艺术家混在一起不无关系。
黛西是他这辈子所认识的第一个好人家的女孩。从前他也靠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本领接触过像她这样的人,但他与她们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铁丝网隔着,黛西成了他热切渴望的对象。但他心里明白他能进到黛西家里完全是个巨大的意外。无论他身为杰伊·盖茨比将来会有怎样的光明前程,当下他都只是一个身无分文没有过去的年轻人......两天后,他们再度见面。那时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是盖茨比。不知怎的,他感到仿佛遭背叛一般。她家的门廊灯火通明。一盏盏金钱买来的奢华星星闪耀着。她把身子转向他,藤编长沙发吱嘎作响的声音也显得时髦。他吻她美妙动人的唇,那时她患了感冒却使得她的声音更沙哑,比平常更迷人,而盖茨比无可抗拒地意识到,财富能囚住并保存青春和奥秘,还有只要拥有许多华服便能永保清新亮丽。他也能深深意识到黛西的存在,她像银子般闪耀,高踞在无虞而得意的生活中与地下艰苦搏斗的贫寒人家处于两个世界......
当盖茨比还是军人的时候,有幸(或是不幸)遇到一个上流社会的姑娘,她叫“黛西”。追求黛西成了他终其一生的梦想,也是他心中想要靠近和拥抱的那盏绿灯。盖茨比竭尽全力的从社会底层往上爬,运用非常手段累积财富,举行一场又一场的盛大派对,制造舆论获得名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再一次拥抱他的黛西。在盖茨比开始迈向梦想的旅程,伸开双手试图一步步靠近那盏绿灯的时候,他的人生也终将走向了幻灭与消失。
你和我不禁要问,难道财富才是表现一个人对爱情奉献的最高忠诚吗?
菲茨杰拉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相貌英俊、非常有文学才华,可他喜欢上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是名门望族的后代。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后来成为他太太的年轻姑娘当时遇到文学青年菲茨杰拉德,也许会被他的英俊相貌所吸引,也会被他的文学才华所折服,可是现实社会很残酷,菲茨杰拉德没有足够的财富认为自己配得上那姑娘,那个姑娘也会认为他什么都有,就是没钱。菲茨杰拉德为了使这个姑娘成为自己的太太,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计划。在写下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前,菲茨杰拉德的名声是一名畅销小说家,他迎合读者,为金钱写作。“爵士时代”亦是他人生最为得意的十年,这对“金童玉女”过着纵情享乐,挥金如土的上流阶层的生活......
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带有菲茨杰拉德自传色彩的小说被奉为描写美国梦的经典,可是当年他呕心沥血的写下这部小说,却没有人想要来读,小说滞销也没能对他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善。直到二战爆发,前线战场上的美国士兵再读到这本小说时感动不已,因为盖茨比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出身及军旅生涯,在回复家人的书信中士兵们纷纷谈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了不起的小说。可以说一场战争造就了这本小说命运的转折,50年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声名鹊起,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是这个时候他早已经去世,年仅44岁。
《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存在的世界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是传统价值观崩溃的世界,是每个人都做着同一个梦的世界,是我们都真实感受且熟悉的世界。它的“了不起”能否留给我们今天后来人一种“伟大”的警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