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呈心意的第17篇原创文章】
最近把《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两本书又看了一遍,17年上半年用几个月的时间刻意学习了时间管理:看书,听线上课……觉得蛮有收获的。
虽然没有记住什么,但对日常工作安排、事项处理,对思维上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现在处于自由职业者的状态,时间管理更为重要,发挥的作用更大。
所以利用空闲时间重新复盘
顺便分享一些实用心得
学时间管理 换个方式想事
时间是一个很奇妙滴东西,可以沉淀美好,造就一个人,证明一些事。
以前对时间没什么概念
读书时忙着上课做功课考试
上大学后一直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
每天都是一副很忙碌的样子
但现在碰到事会考虑产入比
这事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做
会想要升值自己的单位时间
在付出的相同时间内获得更多回报
像做饭这样的小事,也开始考虑步骤的先后顺序,怎样才最省时间
以前在家做饭好像玩游戏,没有头绪想到哪做到哪
通勤,走路,洗澡等类似的暗时间
也会充分利用来听音频,选歌,备课,看书……
一天能做的事情变多了
暗时间:简单来说就是被你回忽略可以再利用的时间,藏在暗处没有被人发现。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同步做其他事情:例如思考,为某件事做计划,听音频等。有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同名书籍可以看看。
是“管住”时间 还是管住自己?
说时间管理,不如说更多的是自律
每人一天都是24小时
怎么分配 干什么 由自己决定
过的开不开心 有没有意义 都是自己的感受
看起来是个挺主观的事情
说管理时间 ,其实是不想让自己的时间白白浪费
所以重点在“安排得当” “充分利用”
做到上述两点
需要一些“小技巧”&“好习惯”
推荐一些我实操过后觉得比较好用的tips给大家
1、Plan B
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要给自己准备plan b
随时应对突发的空闲时间
例如约好的客户或朋友突然放飞机,本来要上的瑜伽课停课啦等等
这时你如果有plan b
你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plan b
而不是闲下来无所事事或打机消磨时间
2、同类事一起做 工作休闲交叉做
同类事情指的是大脑处理起来不需要一直切换
例如写文章先把文字写了再配图
以前ppt是写一点字 找一下配图
无形中一直切换其实增加了工作时间
工作休闲交叉做就是劳逸结合啦
把动脑的和不动脑的穿插做
开会、写文章、看书、做老板布置的任务都是要用脑的
健身、看电影、泡茶、打印资料是不需要费脑的
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穿插进行
3、常见工作流程化/模板化
这是我实践过后觉得很节省精力时间的方法
因为时不时会有私教的单子,每次和舞室对接客户需求的时候,
聊来聊去半天客户信息不完整也不明确
搞的我这种急性子很窝火
后来我就直接做了个模板,客户人数,要求,有没有基础等列出来
有单子直接把模板给对方填
反馈回来就能够对各方面一目了然
只要再简单沟通下就可以开始备课了,不需要过多沟通
4、仪式感
我的前老板有句口头禅“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
放在建立习惯或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上也同样好用
可以用某一个行为来提醒或奖励自己
例如早起之后先喝一杯蜂蜜水
开启工作前泡一杯茶,把手机倒扣
都是给自己很好的心理暗示
5、打卡
我参加过一个线上的打卡活动
要求先上交小额的保障金,在规定时间内如果连续打卡
成就可以拿回保障金
还能瓜分没有连续打卡的人的保障金
这种机制对我还说还蛮有用
特别是看到参与的人很多的话
证明坚持打卡成功
就会分得更多的钱哈哈哈
所以如果想养成一个习惯 坚持做一件事情,建议可以参加打卡组织
现在这些都很多了不难找,因为自己一个人要坚持还是比较难的,一群人一起动力会更足。
另外明确一点——不是天天打卡才叫成功,要看时间段内发生的概率次数,有60%就已经不错了
6、得力助手:清单和外脑
看时间管理的书籍后
我又多了个习惯
就是每天都会列一个To do list
不管想到什么,只要跟当前进行的工作无关就用笔记下来
然后继续手头的工作,这种利用外脑来专注干活很有用
外脑:对应内脑存在,本意指引进专业领域的人才为企业出谋划策。在时间管理中意为利用各种待办清单来减缓众多杂乱事件对大脑的储存压力,防止多次分神。
平时想到什么点子或要干的事
就写进手机备忘录
时不时翻出来一项项解决
没有一堆事要记 也不怕忘事
可以很好地减轻我的压力和焦虑感
不要拧巴 和自己和解
很多人总以为时间管理很刻板,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死死的,不懂变通
一定要按部就班才是成功的时间管理
但其实真正的时间管理是一场聪明人与懒惰逃避的博弈
他们能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很了解自己什么时间状态最好
懂得远离诱惑
不会牺牲自己该有的娱乐时间,也不会强迫自己去完成任务
自律无需反人性
也不需要拧巴自己
专注工作专注玩
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 END -----------
想了解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
请关注接接下来的推送哦!
(づ ̄3 ̄)づ╭❤~
呈心意
做手工的Dancer
记录&分享 人&事
查看更多我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呈心意# (公众号账号:chenxinyi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