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点:
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的“情商”,其实只不过是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 换言之,所谓的情商,也只不过是智商的一种。
所谓的“情商差”,本质上不过是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有动机、有欲望、有情绪、有思考、有反应的人来看,而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机械物件来处理而导致新问题产生…… 于是,经常刻意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观察、感受,当然会“自动”提高情商……
所以我认为学习与行动比天分更重要。
刚开始肯定做得不够好,做得多了,做得久了,就会慢慢好起来 —— 至少好到足够好的地步……
我们把概念及其关联当作自己“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用来不断吸取新的概念与关联,必要的时候更新甚至替换旧的概念与关联;与此同时,启用元认知能力不断审视整个操作系统的有效性…… 事实上,这就是所谓“智商”的运行机制 —— 简单,清楚。
操作系统跑起来,底层是概念与连接,上层运转的主要是什么呢?两样东西:1、价值观;2、方法论。
于是,我们对“智商”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另外一个定义与描述:
所谓智商,其实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1. 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
2. 再上面一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
3. 再往上则是践行……
感悟:
我们理解的智商应该是学习力、思考力、专注力、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是一项能力,天赋决定了它的基础,后天可以通过训练提升。作者:尹泰芬
比如,我们同样是看一本书,有人花了一天的时间,有人就看了几眼,但对于书本内容的理解和总结、举一反三的能力可能不同,不是花得时间越长就会对书的理解力就会强。
那么差异点来自于哪里呢。
由果推因,以终为始,也就是看书前带有目的性的阅读,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想表达什么内容,逻辑结构如何,它的推理是否合理,与之前看过的类似/反向的观点有何差异等,带着目的和思考阅读,另一个人是完全跟着书本一页一页读下来,没有思考没有总结地阅读,其效果可想而知。
哪些因素会影响智商?
· 学习力,持续地学习,不管是什么学科、技能等,这是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学习能力都没有的时候,无从谈起智商 。学习的四个阶段,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 <-> 不学无术
· 思考力,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反思并总结。我现在写这些也是在思考并总结的过程,有时候是思维流,一念起震动四方,为什么不断涌起一些念头,这些思绪的源头是什么,是否身体里某些元素的缺乏会影响精神力,反过来精神力会影响身体情况。我的困惑是如何控制这些思绪,将分散的念力,结合成有效的精神生产力。有人说学哲学的人容易抑郁,思考力的强大,也要有身体的健康作为基础,两者相得益彰,才能更好的实现互补,让自己变得强大 <-> 听之任之
· 专注力,有多久没有好好看完一整本书,每天在刷手机,信息焦虑,人的精力有限,分散自己的专注力,就会影响思考力,看似一天忙叨叨的,一回想其实什么都没有留下,碎片化的信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架构能力,无法将它们运化为自己的精神能量。专注力是进入佛家讲的入定的状态,戒定慧,戒掉不必要的干扰因素,静而思,定而慧。
· 理解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是右脑和左脑的功能强化问题。生活中靠直觉、本能活着的人不少,不乏天才型艺术家。没有理智的放纵容易引发犯罪或生活的堕落,有人愿意这么活着,那是这个人的选择。也有完全靠理性活着的人,文明的产物,但在人情社会中不容易被接纳,缺少情趣和同理心。凡事走极端,不成魔便成佛。我们作为普通人,处于两者中间,此消彼长。直觉力和逻辑推理等理性思考力是相辅相成的能力,爱因斯坦与小提琴是个很好的例证,通常理性高度发达的人,在需要发挥想象力、情感抒发的领域通常表现蹩脚,但如果能将两者和谐统一时,能将两者各自的能量再提升一个层次。今天先生说我,自从做了经纪人,每天各种信息流的汇集,每天不是金融学就是法学和医学的内容,谈论和写的内容都是这类东西,于是乎再也没有灵感和心情画出像样的水彩画了。人变得机械和固化,缺少了更多灵性的内容。
反思自己,确实需要调整下状态了。
·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所有的能力最终汇集到最后是要解决问题的,不然你的智力用来作甚。当然更高的智力应体现在预判和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的能力,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或做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