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地写作6️⃣觉察生活

今天早上5:30起来后。看到窗帘上透着的亮光,以为很迟了。给你看了一下手机的时间心才安了下来。看来昨晚这一觉睡得特别的踏实。起床把窗帘拉开。房子里有些冷,这些天都在降温,我又回躺到被窝里,打开手机,第一件事就是拜读老师的文章。当我看到老师写的那一句:过去事可知不可控。未来事可控不可知。读了两三遍有悟出他的意思,当物质约束时,突然间对这一句话的他所表达的意思的力度好强啊,所以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一个母亲只需要有一点点耐心,孩子就可以学会不与自己的身体对抗,而是与身体的感受同在。

生命花了四十亿年的光阴才成为今天的样貌。而我们仍在演化之中,对着每一天都不同的孩子,我们要有耐心打开自己的觉知,而不是遵守头脑中的教条。看到老师的这句话。,我突然想到了昨天下午小宝的表现,孩子回来写作业。写着写着有了情绪。他说老师没有说要写到哪个本子上,我给小宝的建议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肯定在家庭作业本上,要不会往哪个本子上写呢?可是小宝不接受。一遍一遍嘟囔着要是写错本子了怎么办呢?要是老师不让写到这个本子上怎么办呢?看到他的这个情绪时。我的心里突然升起了一种情绪。我的情绪的来源是不想看到他有情绪,想一想。每当看到别人有情绪时,我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烦躁,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想控制他人的那种言行,而没有想到如何去管理到那种情绪生气时,我应该做一些什么,才能管理好我的那些情绪。我当时说那既然老师没说,那你当时怎么不问呢?小宝没有说话。还是在唧唧歪歪的说他想打电话问同学。我没有阻拦。可是他不想当着我的面打。于是小宝说想去上厕所。我也没再说什么。我就回家去做饭了。因为小宝这几天放学后。都到平房去写作业,当时大宝已经在家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确是缺少耐心。有时我也很困扰,我怎么就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呢,当有这一份困扰的时候我在向内看,我发现我有一份担心这份担心就来源于,担心看不到孩子的需求。自从学习以来,心中会老有这种恐慌吧。总在自己问自己?有的时候我为什么就看不见孩子呢。等写到这儿时我发现我的心感觉有一点揪了起来有一些紧张。呼吸也会有一些急促。眼睛会凝视着看一处地方。此时我感觉我的右鼻孔吸气时特别的畅通。我的后背靠在床头上。身子向左侧着。这会儿大宝正在穿鞋,准备去上学。昨天晚上给孩子们买了面包。大宝想带到学校去吃,于是给孩子装了5个小面包圈和一盒牛奶,跟我说了声再见。他就上学去了。我心里还是对这个看不见孩子。的想法。有一些纠结。往往是事后我猜。有时能感觉到孩子昨天只是想要一份确认。而我跟孩子有没有去澄清。我现在想想遇到当时的情形,我应该对孩子说:妈妈看到了你的小脸皱在了一起。有一些不开心你是想确定一下作业到底在哪个本子上写对吗?妈妈很好奇。那么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妈妈知道你总是有办法的。鼓励孩子去解决问题。告诫自己以后。当孩子有情绪时。一切都允许。然后多一些耐心,就让孩子跟他的感受再在一起。而不是强行把他从这种感受中拉出来。

老师在文章中的答疑也让我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有时我们觉得孩子身上的问题是孩子。真是存在的吗?还是我们认为那是一个问题呢?好多时候其实。问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这段时间,爱人给大宝规定平时上学的时候不准拿手机,不能玩游戏。只有周末的时候或者放假的时候,大伯就会拥有拿手机的权利。我也留心到,孩子刚开始有时会中途问我们要手机查资料,逐渐的,但他发现他拿我手他拿手机时我们不干预也不干涉当我们。做的这些规则是。孩子也通过几周的时间逐渐做到了。大宝因为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在立规矩的时候从来没有给孩子立过规矩,一方面也是我们因为我们自己不会守住自己的边界。

今日学习篇:

今天复习了一下触觉的课程,小的时候玩的。,追逐的游戏,躲猫猫的游戏都是跟触觉有关系。这些都是关于接触的游戏,就是去接触对方,去接触人。触觉是人出生后最初的7年,感受最强烈的感官,也是人体最清晰的感官。小婴儿从母体里出生。他从子宫落入到肠道,带到了这个世界。那他就有一场强烈的深入的而且持久的按摩体验。非常非常剧烈的接触。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母亲都会经过。剧烈的疼痛。现在想想。那种。疼痛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出身。他经过肠道的这个体验。对他来说。你应该是刻骨铭心的。有些母亲的确是接受不了这个疼痛。而选择剖腹产。他让孩子缺少了一个按摩的体验。也曾经让孩子闭上眼睛或者。蒙上眼睛让他摸着猜给他的东西是什么?现在想想这个也是锻炼触觉的好方法。

触觉的特点:第一就是存在,透过触碰来了解自己身体的存在,第2个特点是对整个身体的认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他都有一个轮廓,我们的身体是有边界的,以皮肤为界。青春期的孩子。他的身体有剧烈的变化。他内心形成的身体途径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正修,这样。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有点冒冒失失,笨手笨脚。这个在我儿子身上就特别的明显。第3点边界感有关,刚开始时这个生命他跟妈妈是一体的,然后出生之后他还没有完成分离,虽然物质身体是分离了,但是心理层面上他觉得他跟妈妈跟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当孩子三岁时,就有了我的意识。他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那这个就是边界。边界感我想到了青春期的儿子,他经常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子里,我们进门时都会敲门,一方面他是在守自己的边界。他希望自己有一个独处的空间,而我们经常却会认为,孩子的这个行为有问题,一方面孩子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儿子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孩子,从小婆婆帮忙带孩子带的特别的小心,生怕孩子出一点什么,所以从来没有把他一个人放开他,什么时候都跟着,一直跟到了小学五年级。孩子陪他奶奶睡觉,也睡到了五年级,分房睡时孩子不敢睡,先就分床睡,直到一年后才分房睡了。孩子的专注力也不是特别好,这些都跟触觉有关系。

我回想了一下大宝从小的养育方式。孩子在6个月的时候,我上了班,单位上一点都不忙,中途可以去给孩子喂奶,可是每次我中途回去时,婆婆都会提前把孩子喂饱。所以大宝从小都是感觉不到饿的时候就又吃饱,现在之所以胖的原因就是,自己饥饱感特别的差。刚吃过不久的时候他会喊饿,一有空闲就会吃东西。从小孩子跌倒时婆婆都会踩地,说是地坏的很,把孩子拌疼了柈碰到桌子时也会有这种想法,说是桌子坏的很,把孩子碰疼了。写到这儿时,内心中很有很多的酸楚。没有学习过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无知啊。直到大宝出来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时,在我特别茫然的时候才走入了学习的道路。第一年学习是想如何去改变别人,我发现这个方向不对,越想这样做的时候越痛苦。后来的一年着实学习去改变自己,身心逐渐变得越来越轻松。我对青春期的孩子能做什么呢?现在什么都做不了。我觉得唯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我的言,改变我的心,进而改变我的心。

昨天跟伙伴们讨论到一个关于跟孩子沟通时,让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先说我需要你做什么什么。我昨天孩子在弹琴的时候,我用了一下这个技巧,我发现当我说:宝贝妈妈需要你?再为我弹一遍好不好。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孩子弹琴是我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当接收到这个信号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他的确对再弹一遍好像没有那么反感了。是啊,好多的时候其实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并不是孩子想要做的,而是我们需要去让孩子做的。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我好像没有那么用力或者特别期盼的感觉,还让孩子感受到不是因为谈的不好而再弹一遍。因此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好像语气比说再弹一遍这个语气要温和的多。沟通的效果是要看对方的反应,而不是我的语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