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沼后稷故里】

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位于关中平原沣河中游西岸。

公元前23世纪,帝喾(姬弃和尧帝他爸),在关中平原首倡定居以后,渭河南岸的眉县、周至、鄠邑、长安和蓝田等地秦岭北麓浅山的人们,迁入平原腹地定居。靠狩猎和采摘野果已经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推进了人类对种植粮食有了进一步需求,大大地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崛起发展。
姬弃生于灵沼,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关于周人始祖姬弃降生,有详细描述。姬弃自幼喜爱种植农作物,他研究农作物生长规律并教民稼穑功绩卓著,被尧帝封为后稷,后稷一职还可以由其子孙世袭。后稷专职在成均负责教民稼穑,成均是尧帝时期的国立大学,民间俗称教稼园,也叫苗稼园,遗址就在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苗稼村,尧帝时期的成均在灵沼这里共延袭了280余年。
夏王少康中兴时期,将第八世后稷封于邰地(武功扶风一带)至夏末,周人在邰地亦延续了250年左右。
《史记•周本纪》载“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le,逃跑)戎狄之间”。第十五代后稷不窋,夏末率领周人自扶风、武功出发,沿途过境岐山、麟游、灵台、崇信等地,落脚于陇东的庆城,当时这里是戎狄人的地盘。不窋率周族部落在庆城发展壮大以后,后世又经宁县、正宁县迁往旬邑、淳化和豳邑等地发展图强,直到公刘崛起,周人在这些地方又存续了460余年。
再后来,古公亶父为躲避戎狄袭扰,率周族部落重新经长武、灵台、麟游、来到岐山、凤翔、周原一带定居发展,延续了90余年。
公元前11世纪,西伯侯姬昌为了替天行道推翻殷纣王朝,他以认祖归宗为由,对商纣隐瞒其战略东移的目的,率周人从岐山、周原向南渡过渭水,经眉县、周至、鄠邑东进,到达始祖姬弃出生之地--长安灵沼。
到达灵沼后,周文王修沼池,筑灵台,扩灵囿,建祖祠,中华第一京城丰京也自此拔地而起。为培养政治人才和军事人才,修建了辟雍(国立大学),《诗经•大雅•灵台》有所记载,周文王在灵沼,为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张宝通研究员,也通过研究认为;“周人的祖先姬弃降生长安灵沼肇创农耕文明,周文王姬昌从歧山到灵沼拜谒始祖认祖归宗,在灵沼附近建立丰京,周武王姬发又建立镐京。周人开创的农耕文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和天下大同,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周灭商的武王革命,不信天命鬼神。周公制礼,开创了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世俗文化,让中华文化摆脱了宗教文化的迷途。”自尧舜禅位开始萌发的原始共产主义思想、到周文王的以德治国、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到习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五千年以来的思想体系也是一脉相承的。
河南省周文化研究会周文化学者周书生老师认为:陕西武功县和山西稷山县都在探源和争诉自己地域是后稷的出生地,然而出乎他们意外的是,又一个竞争者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灵沼雄起。从《诗经灵台》中可以看到三千年前的周文王始建灵沼、灵台、灵囿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也可以看出周文王和百姓的鱼水

关系,又可以想到他不建“三灵”于邰地和稷山之因:那时的文王认定沼灵一带是周人先祖后稷出生地,也可能有战略需求,所以为纪念周人先祖而建灵沼。“王在灵沼”,寓意深刻,现代人怎么去解读都难以道出文王之想。后者长安灵沼这里有尧帝时期的国立大学成均遗址,姬弃就是在这里负责教民稼穑;这里有周文王修建的灵台、灵囿和灵沼;

又有以灵沼命名的国家基层建制单位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办事处;陕西省把灵沼也列为“水文化保护遗址”;更有周文王西岐归来建成的中华民族第一京城丰京。而且民间传说中的“姬弃的故事”,故事链完整。西安市非遗目录《丰镐三灵民间故事传说》和《长安大头爷的传说》均有记载的后稷的故事。


后稷祠有诗为证:
死后不觉万事空,
葬身露首看农耕。
忠魂化鸟传节令,
黄鹂啼血深夜鸣。
当地民众尊其所嘱,在姬弃去世后只为他在地面修了一座头像,以便其继续观察稼穑,督促后辈们做好庄稼。长安灵沼说他们这里是姬弃故里,论据更为充分。陕西灵沼宗周文化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把周人先祖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和迁徙路线,梳理的有条不紊,也让人十分叹服。

鉴于灵沼地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的突出地位,陕西灵沼宗周文化团队于2018年提出了“中国灵沼•后稷故里”和“灵沼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之地!中华文化的根脉之地!”确立了中国灵沼辉煌的历史定位,目前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可以说:灵沼是武王革命的根据地,是周人的延安,是周人的西柏坡。
扶风县周文化学者,“陕甘晋鲁豫五省周文化联谊会”聂宗科秘书长,为灵沼平等寺文王阁廊柱书写了一幅楹联:
后稷降灵沼 教民稼穑 恩泽天下百姓
文王主灵台 礼仪安邦 荫庇炎黄子孙
我们也给平等寺文王阁编撰了一幅门联:
倡周礼 演周易 周易天下
弘德操 施德政 德政万邦
横批:於昭于天
灵沼之伟大,在于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之地!
灵沼之伟大,在于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地!
这片膏腴之地,成就了三位圣人的千秋功业,也是姬弃、姬昌和姬旦三位圣人,造就了灵沼的不朽。
姬弃在灵沼肇创农耕,并根据沣河两岸的物候气象和农作物生长规律,制定了24节气用于指导农耕生产,经后世不断完善,沿用至今;姬昌在这里完成了哲学巨著《周易》;姬旦在这里制定了《周礼》、《周官》等国家治理的典籍和管理制度。这些著作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儒道两家尊为根、尊为源。
中国灵沼、壮哉!伟哉!
陕西灵沼宗周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陕西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
2021.10.14




新华社记者牟柏苍老师采访结束后与我们团队合影





张宝通老师简介:张宝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市唐皇城复兴促进会会长、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中国委员会高级顾问、一带一路国际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他先后在《经济研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文章7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我国价格学术研究最高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陕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等7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等50余项。张宝通老师是陕西省第一个发展战略的主要执笔人、陕西省西部大开发总思路课题主持人、构建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课题策划者和完成者。是第一个走完丝绸之路全程的经济学家,发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秦”称谓中国,英语China实际是对意大利语“秦那”的发音。提出组建大西安、整合大关中、带动大西北、走向大亚欧战略,陕西和大关中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西安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和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战略定位,提出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市场经济+政府推动、互联网民主+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中国模式等,引起很大反响。被评为2005年度陕西十大杰出经济人物之首、2006年度西部经济建设功勋人物、第二届西部十大风云人物。 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区域经济 城市经济 企业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周书生老师简介:1946年生,高级农艺师,曾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曾任河南省周文化研究会洛阳分会副会长。无论风云变幻,他都和文学形影不离:进入花甲后,完成了年轻时搁置的梦——《该忘却的回忆》,编写了《史家湾村志》,出版了《河洛夜话》,主编续修了家谱《周氏源流考图》,古稀之际完成了《史家湾史话》,了却了人生心愿。他虽在黄昏之路,仍会伴着梦想走到天涯海角,行到日月尽头。

聂宗科(笔名弘福)赐福堂主人,1961年出生,陕西扶风人,宝鸡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宝鸡市文化工匠,法门寺艺术馆馆长,陕甘豫鲁晋“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会长,中华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收藏交易网艺术顾问,扶风县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工委员会委员,“法门寺慈善大使”,“法门寺赐福使者”。创意打造丝绸之路复兴鼎,被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委员会确立为“丝路文化标识”,著有历史专著《周原文明论》、《福田心耕》,曾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