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李跃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第一章【教育理念说明】)
11、帮助孩子发展对群体的兴趣和良好的社会性能力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需要群体,作为一个个体,能适应群体是很重要的,于是人们很希望教育能帮助儿童发展这一能力。
在以前的教育中,人们通过说教、讲故事、唱有关团结的歌和做有关团结的事来试图达到使孩子能够适应群体的目的。但人们发现当孩子能听懂这样的话,能被这样教育时,实际上已经有点晚了,而这样的教育模式也不能使个体真正地从心底里热爱群体,甚至有可能起反作用,使个体在群体任务中因为担心自己的付出不能被注意,担心自己的功劳会落在别人头上而斤斤计较。
这样教育的结果破坏了个体对群体需要的认识,在群体中的付出成为高标准的道德而无法被达到。
我们观察到,在不干涉的情况下,儿童的生活自然会发生一些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儿童自然组织成的群体是他们投入了情感和需求的结果,所以他们特别在乎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这个自然组成的群体一定带有自然的特征,就是各种个性、各种能力、各种力量的人都有,不像人为组织那样充满着组织者的想法和目的,如果组织者的目的不能成为群体成员的目的,那么人为组织就不能像自然组织那样对每一成员都具有绝对的向心力。
只有在自然组织的群体中,儿童才能利用群体中出现的自然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由于群体成员的向心力使得每一个人都不愿离开群体,所以在出现了成长的烦恼时,他们会自然选择成长而不会选择离开,这样才能绝对保证群体中的成员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群体的要求,而不是抱怨和负气离开,使自己放弃了成长的机会。
儿童害怕被群体抛弃时所产生的力量就是对群体热爱的力量,这一点儿童当下并不能意识到,所以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他们虽然受了很多的委屈,却使自己具有了在群体中生存的基本能力。
成人只有给儿童自然组合的自由,并且保护这种群体,允许群体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和运行,才能使群体成员发展出对群体的需要和在群体中生存的能力。
芭学园认为儿童自然组成的群体是宝贵的,儿童对群体的热爱是有价值的,所以非常珍惜为儿童提供这种机会。
12.帮助孩子发展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对于儿童来说,幼儿期结束,需要适应的就是小学。尽管有的父母会为孩子选择非主流教育,如私塾、特色小型学校、在家里自己教等,但这是极少部分的人,选择的余地也很少,大部分孩子还是要进入主流教育体制之中。芭学园作为目前中国的非主流教育形式,由于目前以学前教育为主,虽然也办起了自己的小学,但不能确定每一个孩子都会选择上芭学园的小学,所以必须为学园里所有的孩子做好进入主流教育的准备。首先,在一个以培养人类适应智慧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人,一定具有适应的能力。所谓适应,是指不能只适应某些方面,而是适应于人类生活所有的可能性。在这一方面,芭学园教育是能够达到的。
使孩子提前练习进入主流教育所需要的技能和学识,这一点与建构主义教育似乎是相违背的,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儿童长到5岁时,已经开始将自己对物的了解升华为人的精神内容,他们开始对人们为了表达自己所创造的形式感兴趣,这些形式就是文字符号、数学思考和计算技能、绘画、舞蹈、手语等。这时如果恰当设计一些从具象到抽象,从形象到符号的转化内容,并使孩子对人创造的这些文化发生兴趣,在此过程中巧妙地使用小学一年级需要用到的基本技能,将不会使孩子们的建构模式和已建构的内容受到什么影响。关键不在于在这一阶段给孩子教了什么,而在于怎样教,在于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怎样设计得有利于孩子,不破坏孩子的发展。
芭学园教育兼顾中国国情,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并为孩子进入主流基础教育作好准备。
13、帮助孩子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
如果有人讲他们找到了一所很好的幼儿园,但很担心孩子将来无法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那么这个担心本身就是自我矛盾的。很好的幼儿园应该是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的幼儿园,否则就不能叫好的幼儿园了。如果是真正帮助孩子发展的教育机构,其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发展儿童对环境的适应性,对人类来说,一生最能肯定的事就是一切都是不肯定的,去应付这样的一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在出生后没有带来遗传的固定习惯,一切非物质的内容都是在适应中获得的,只有可适应性是先天准备好了的,所以人被称为一个学习动物(学习本身就是适应)。
只要不被人为地破坏,人天生就能适应于有基本生存条件的任何环境。为了保护人的这种生存本能,我们必须给孩子适应的机会,而不是时刻准备按成人的好恶为孩子进行选择,如:家长喜欢孩子被人夸奖,在环境中一旦有被人夸奖的机会就让孩子接触,负面评价就不让孩子接触;父母受得了的事就让孩子去适应,受不了的事就不让孩子去适应,等等。这样,儿童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环境就变得越发不肯定了。如果一个成人只想把孩子抱在怀里,只想让孩子不受欺负,只想让孩子什么都不干,那这个孩子可能就成为无法适应自然人群的人,无法适应承担责任的人,无法适应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机会的人,无法适应无人照顾的生活的人……那这个人就是不适应生存的人,也就是没有适应能力的人。
由此推理,想让孩子成为有适应能力的人是非常有价值的。芭学园教育为孩子提供多角度、多项目的适应机会,使孩子的适应机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14、帮助孩子建构起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人格特质
有很多人一听到原则也会害怕,因为原则意味着控制和制约,尤其在一些宣扬自由类的书中,有人批评原则,说给孩子设立原则破坏了孩子的自由;更有人认为孩子本身就是真理,成人崇敬孩子就是崇敬真理,还给孩子建立什么原则?
其实这些观点在某一层面是对的,只是朋友们要搞清楚,书中说的真理和原则可能和我们将要给孩子的原则和真理是不一样的。
比如“孩子是真理,我们崇尚孩子就可以了”,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孩子是大自然在人类现象中的再现,儿童的现象就是自然的现象,而自然就是真理。这当然没错,但我们崇尚人类的自然之理,和儿童要不要习得认可真理、尊重真理是两回事。所以一个人听到别人说的话和做的事有道理就会认可,会改变自己的想法遵循这个道理,这就意味着通情达理。一个人能否以心理的理解力来对道理进行选择,并控制自己去认可、遵从于真理,取决于这个人是否自我认可。一个自我认可的人很容易鉴别真理。一个人不认可自我就只需要认可自己,而不会去认可真理,更无法将自己的发现放在人类的立场上去进行验证和评判。
原则也一样,只要有人群活动就必须有原则。原则是为了让人不再付出太多心力和时间去互相冲击和沟通,所以在群体生活中必须有供不同思想、不同性情的人能协同行动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原则。实际上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原则,有了原则才会感到安心,否则不知道自己可以离开安全边界多远,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与群体不一致也不会被群体遗弃。而人群又只有在有原则的前提下才能长期互惠。
给儿童建立一个能和群体相容的人群规则,并使儿童去遵守这个规则,由此而建立起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不会破坏儿童的自我学习和发展。
只是,建立规则的人一定不要给儿童建立对他们发展无意义的规则,不能把规则建立在破坏儿童发展的基础之上。芭学园认为,人遵守原则,遵从真理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重视儿童顺从真理和遵守原则的特质培养。
15、帮助孩子发展抗冲突的能力
人们管80后的一代人叫“草莓族”,说的是好看不抗压。因为他们太金贵了,从小到大,父母们为了他们的未来,除了让其承受学习之苦以外,几乎没有再让他们承受任何辛苦。这样养出的孩子没有抵抗力,稍微遇到点情况就出现严重反应。
我们认为抵抗力其实就是“皮实”。
人怎样才能“皮实”呢?一是经历过了磨炼,二是很少有心理伤痕。曾经很多人认为,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有抗风雨的能力。后来人们发现,只有在有爱又经历自然风雨的情况下才能使人具有抗压的能力。
如果没有爱只有恶劣的环境,那么这个人可能比被溺爱的人还要不堪风雨和胆怯。
在儿童时代,孩子是无法选择成长环境的,也无法思考和总结。在自然生存的状态下,所遭遇的冲突都是孩子自己的环境,不是父母的环境,只有给孩子机会去经历并征服自己的环境,孩子才能具有自然的抗压能力。这个过程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许多父母没有认识到这种痛苦对于人的价值,自己也跟着痛苦,到处奋战,将孩子遇到的自然冲突尽力消除或者带孩子离开,要不然就无限共情,最后使孩子变得敏感而多愁,动不动就哼哼唧唧,表达自己的痛苦和不幸。
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自然地面对挑战和冲突,使自己获得成长,因此他们也就变得“皮实”了。
芭学园认为“皮实”是有价值的,所以给孩子提供发展抗压能力的机会,因而芭学园的孩子大都很“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