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琐记

      每天,坐在电脑前,经常纠结的不是内容,而是题目。也许是职业特性使然,我有点喜欢吹毛求疵,这两年写得多了,又添了咬文嚼字的毛病,自己倒还乐在其中,终归是那“拿得起、放不下”的本性使然。所以,我可以容忍内容上偶尔老生常谈,却总是难以忍受让标题“再作冯妇”。用过一次,便意味着定格了一段难忘的遐想,不免油然而生“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完美期待。但,今天我要破例了,姑且再用一遍昨天的标题。实在是因为此时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那种和煦与恬静,实在不忍再用其他词语来形容了。偌大的校园,似乎也在这一刻只供我一人歆享,远处的操场明媚又冷寂,空旷许久了,耳畔,却依稀浮荡着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是幻觉?还是现实?对我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的我,用文字在披露着我的惬意。每日,思绪跳动于指尖,屏幕闪烁中心情翻检的时刻总是令我无比期待。如果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写作、持续的写作便应该是一种留存记忆的姿态吧。

      今天的感慨还是来自学生,几天以来,我都被我的孩子们感动着,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没有验证的机会——毕竟,谁也不愿意遭逢落难之境。而今年这场疫情,却的确成了每一个人的梦魇。对于我的这群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关口的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甚至有人不无感伤地替他们惋惜道:这一届学生可真倒霉,出生前后,遇到“非典”;今年高考,又碰到“新冠”。难为的是,后面几年又开始新高考改革,有些人可能连复读的机会都没有了。可事实呢?我们可能都低估了孩子们的意志与承受力。与其说,两个月来的网络教学,是我在给孩子们指导;倒不如说,很多孩子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执着、专注,甚至坚定,让我重新发现了他们。那些以往与我交流并不主动,很有距离感的学生,却通过这样一种上课的方式,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孩子们对我所表现出的真诚地谢意与善意的关注,则让我一直处于一种从教以来一度已经淡淡忘却的职业幸福感中。我每天都在注视这他们,虽然隔着屏幕,但依然能感觉得到那一个个洋溢青春活力的跳动着的火红火红的心灵。我要用我的笔一直为我与我第十届毕业生的故事立此存照。

      一个孩子,最近坚持每天写作,让我点评,昨天的文字写得不错,我也给她分享了我的简书。看完后,她留言道:“与其说我是敬佩您的学识,倒不如说我敬佩的是您的那份‘静’”。她反思了自己曾经的浮躁,以及现在从读书写作中得到的收获,其间有一种对于自己未来读书生活的美好期待。我有些惭愧,因为自己其实算不上一个很“静”的人,至少,内心经常会被名利、欲望所左右。平常标榜的那种淡定,更像一种自欺欺人的敷衍。而所谓“知行合一”,又谈何容易;多数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陷入到结果与本心的悖离之中而无法自拔。但学生能从我的文字中体会到一种“静”的价值,毕竟对我也算一种鼓励。看来,人之沉静凝重与否,不在于姿态,而在于投入,全神贯注地做好任何一件体现自己意义选择的事情,就有可能让你的人生达到静水流深、宠辱不惊的境界。写到这里,我仿佛开始真正体会到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方知这世上最难得的格局不是看破红尘、放弃名利,而是“忘我”,持续地被精进、更新自我的冲动所吸引,是一种幸福。


      另一个孩子正是我之前文章所提到的被“启蒙”的那个学生。昨天,他与我谈读书,得知我把他那天的困惑写进了文章,就给我回复了这样一段信息:有文凭和有文化是两码事,一个人可以没有多么高的学历,但不能失去对文化、知识的求知欲,虽然当前我也对自己的成绩提高有着野心,但这不是我读书的主要目的,我的目的在于精进思维。这段话中有一颗在其同龄人中难得的冷静与深远的心灵。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那种徘徊于育人理想与功利现实之间的纠结,多少因为这段话而有了些许释然。便自然想起雅思贝尔斯的那句关于教育最美的描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如果我以我的领悟、觉知与经历,哪怕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灵,唤起他内心深处对于爱与美、真与善最纯粹的渴望与追求,那么,我这个老师就没白当,就永远不会孤独。我鼓励他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于是,在第二天的朋友圈,他写了一篇题为《读书之有用与无用》的文章,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读书能带给我们的作用不仅仅是一时的功利,而应是在不断求学路上,认识到仰之弥高的自身不足,并像曾文正那样能够及时反思,并小心谨慎的处事……要以书籍为友,不能全信书,如果对书籍的内容不假思索的认同,那么书籍对人的作用就大大折扣了……因此我们要以一种无疑处生疑的态度,分析各种说法下的必要条件,正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存在一样,任何真理都有其局限性,书中的道理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懂得取舍。读书的路很长,需要我们既埋头苦读又抬头看天,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做腹中无笔墨的肤浅之辈。因为这样的思考,我破例第一次转发了学生的微信,并加了一段自己的感悟:作为教师,学生能有这样的见识,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我欣慰之事。在这个阴霾密布的艰难世事之中,还有孩子,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愿意静下心来思考读书,实在难得。而其文笔高明与否,反倒在其次。为师者,顿觉薪火不灭、衣钵可传。我相信,若干年后,他一定也会是我笔下教育故事的一部分。为我的孩子点个赞。其实,哪里等得到若干年后呀!今天,他不就走进我记忆中了吗?


      多年以后,当我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或许,我依然会感谢我的这群孩子们。他们,未必我教过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学生。因为,我的笔下,有他们最美的芳华;他们的经历中,有我最真诚、最深沉的陪伴。孩子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愿生命中这段记忆,永远都是草长莺飞的大好春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写了不少与读书有关的文字,或故作深沉,或庸人自扰,或愤世嫉俗,颇有点不甘寂寞且自娱自乐的戏谑。本以为今天...
    萨特与存在阅读 766评论 3 2
  • 这个春天如之前的若干个春天,百花开尽,弱柳扶风,在没有雾霾的日子有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惬意,尤其喜爱裙装衣袂飘飘的女...
    Joyce_Hu阅读 311评论 2 2
  • 小家伙闹腾了一晚上,早晨终于安静地睡着了
    董丸子8阅读 169评论 0 0
  • 善待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爱自己、爱生活,不骄不躁,淡然面对,随遇而安。
    燕zi阅读 244评论 1 4
  • 一、自我介绍。感恩。介绍2018年的目标。宣讲,内化知识(阅读),外化才能(当主持、当义教)。有一个没达到,马甲线...
    早产儿成长之路阅读 11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