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临床心理学家,数十年专注于肥胖症患者的体重管理。翻开这本书,是想从心理学家的视觉看减肥这件事。
看这本书的速度很快,对我而言,没有太多深刻的知识点,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有饮食问题,还未形成运动习惯的想要减肥的人群。“化苦难为享受”,需要很强大的心理建设,减肥一开始是不可能不痛苦的。身心是一体的,我们的行为由我们的认知和情绪所决定的。所以如果只盯着生理层面来减肥,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总有朋友跟我说,明明想减肥,但就是做不到。这个时候我总会说,那是你内心不够渴望。减肥失败的大多减肥动机是很宽泛、表面的。而当减肥和你的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紧密相连的,那减肥就不再只是减肥,它有更大的意义。你会理解“控制不了体重,何以控制人生。”这不是一句玩笑话。
想要改变,要从自我接纳开始。如果充满了自我嫌弃,就没有行动的力量,也更容易放弃。当你充满负面情绪时,就很容易失去对食物的控制。所以,从内心深处去尊重和珍爱自己的身体,是改变最重要的开始。村上春树说,身体是人的神殿,不管在里面供奉着什么,都应该保持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希望你提醒自己,身体是我们真正的家,陪着我们由生到死,所以尊重自己的身体,感知自己的身体,去有控制的饮食,同时愉悦地运动。
当然减肥不能只靠意念,还需要理论指导。首先要先明确减肥目标。可持续是减肥目标(注意是可持续),应该是在基线体重上减去10%,最多不超过15%。所谓基线体重,过去6个月到一年间所维持的体重。而所谓10%-15%的减重幅度,是指如果减掉体重的10%是一个比较符合现实的目标,15%的话,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而且保持的成本非常高。目前业界所提倡的最理想的减重速度是每周0.5千克左右,大约在6个月逐渐减去基线体重的10%。研究发现,如果减肥速度超过了每周1.5千克,换上胆结石的概率会显著提升。另外,减肥期间体重不会直线下降,而是会在“曲折中前进”,可能会反弹,然后下降,再反弹,再下降。所以要克服两极思维,才能长久坚持。另外,有一个重要的坏消息是,定点体重可以改变,但一般只涨不跌。所以一旦不长期坚持,很容易反弹。(多么痛的领悟)
“道理都懂,依然胖着过一生。”所以,需要行动。减肥是个简单的数学等式,左边是能量摄取,右边是能量消耗,当消耗大于摄取时,形成能量逆差,这样便可以减肥。
摄取说的是饮食。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减肥饮食,才是理想的减肥饮食。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的减肥饮食,作者建议“112”法则和4小时极限法。112法则是指,1份碳水,1份蛋白质和2份蔬菜或水果。用眼睛去目测食物的体积和比例。4小时极限法是指,正餐之间如果间隔超出4小时,适当补充健康零食,才能让血糖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唤起饥荒模式,而导致暴饮暴食。
消耗说的是运动。作者把运动分为两类,计划活动(健身、瑜伽、游泳……等)和附属运动(日常走楼梯、散步……等。两者相结合,减少心理负担,保证运动能循序渐进和可长期执行,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感觉作者在这方面还没我专业。(啥都敢说)
减肥是一场持久战,要有耐心。真正成功的减肥,应当你因为种种因素远离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时,可以迅速意识到自己“脱轨”,并以最快速度“重回正轨”。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从自我拉扯中解放出来,接纳自己的小错误,承认不完美,才能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