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范畴是语言学家Hopper和Thompson(1984)首先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词类(主要是名词和动词)在一定的语篇条件下脱离其基本语义与句法特征的过程。
在语言研究层面,非范畴化的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
在认识方法层面,非范畴化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
一般,「乡村」表示描述性意义。在语言使用上,该名词体现为承担形容词的功能。在方法论上,它是以现有的语言资源表达说/写者想要表达的特定思想内容。
「乡村」用在「这个地方很乡村」,它就相当于形容词。这只是思想内容的外化形式。但为什么不直接用「落后」或「朴素」或「偏僻」或「愚昧」等形容词呢?其实是因为以上任何一个形容词都无法表达「乡村」那么丰富的意义。
概念内容与语言表达式之间产生了空缺。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中为「乡村」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这个含义是临时附加的,其内在认知过程是转喻。
这个地方很乡村。
蜡烛有心还惜别。
怎样才能更好的非范畴化?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时空变形。比如说:
春暖花开,夏日相逢,秋高气爽,冬雪皑皑。
这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春夏秋冬的结构,伟大的作家就会有意识的把这种结构打破。比如:
春雪皑皑,秋日相逢。
夏雪皑皑,秋暖花开。
创造就是一个不断重新范畴的过程。首先,要掌握已有的范畴,其次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新的范畴。
心智锁在身体之中,在任何时候,它都占有一个特殊的空间,且面临一个具体的方向。
——————莱考夫
语言不是思考的外衣,而是思考本身。
认知科学四大基础原理体现在语言上,是象似性原则与经济性原则的冲突。当发生冲突时,可以舍弃经济性原则,选择象似性原则。
范畴化帮助人类从不同中找到相似,而非范畴化帮助人类创造意义。
非范畴化与范畴化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二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说范畴化是寻求共性的过程,那么非范畴化则是寻求个性的过程。
写作技巧:巧用非范畴化
非范畴化,不单单包括语义和句法的非范畴化,还包括语体和叙事结构的非范畴化。
语体和叙事结构的非范畴化,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星驰的经典台词和情节:
你无论在哪儿,都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一样,那么鲜明,那么出众,你忧郁的眼神、稀疏的须根,神乎奇神的刀法……都彻底地将你出卖了,不过,你虽然那么出色,行有行规,昨天的过夜费你还要付的,难道召妓不用给钱吗!
范畴化使人从无穷无尽的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转化为有限个范畴内的系统的理性知识,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建立世界的秩序,给事物、行为或性状等进行必要的分类,从而减轻认知负担,实现认知的经济性的原则。
万事万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为了不断建立事物之间新联系,认识也必须突破原有的界限才能建立新的结构。于是,在原有范畴和即将产生的新范畴之间就出现了非范畴化,它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
它以现有语言资源表达说者或写者想要表达的特定思想内容,凸显了原有概念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