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在参加了拖延治疗团体四个星期之后,惊讶地说: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这句话记录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是我本周要读的书目。
此书是全球首个“拖延工作坊”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联袂创作;中国资深心理医生李檬澜专文力荐的一本书。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这本书的基本信息是:迟缓习性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
可见拖延是心理问题,而非行为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拖延就像蒲公英,越拔越长的原因。
如果把拖延看作行为问题,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是拔掉;
如果把拖延看作是心理问题,则“心病还须心药医”。
从先诊脉开始。
01 你是不是有拖延症?
一拿到这本书,看到题目,我就联想到自己:我也会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完成,拖到验收最后一天完成任务,有时想给老朋友打个电话都会拖一拖再说,郊游拖一拖,缴费拖一拖,写作拖一拖等等。
那,我是不是有了拖延症呢?
为此,书中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看看拖延的这件事是不是让你烦恼不已。
如果是,则表明你开始拖延了。
有些人不会为拖着不办的事情烦恼,因为拖延发生在无关紧要的领域内,重要的事情基本上都能被准时完成。
有些人的拖延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因为拖延导致暑假作业滚雪球似地积累;律师因为延误了很多次出庭时间而被取消了律师资格;作家因为拖延不能够按时完成书稿而丢掉了出版社的签约等等。
遇到这些严重的后果,不会不烦恼,此时拖延就是一件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02你恐惧失败吗?
人们表现出拖延的最本质原因是什么?
恐惧。
恐惧失败,恐惧不完美。
我们太想一次做到完美,以至于不敢开始行动。作家想交出一份出色的小说,三易其稿,一改再改,总觉得不满意,害怕小说送出后,出版社不满意,读者不喜欢,影响了自己的口碑,在不断求完美之中,延误了时间,丢掉了信誉,错失了商机。
陷入这个怪圈的本质,是因为我们把失败看得太重,似乎一件事的失败就等同于整个人生的失败,如果把手头上的事要赋予这么沉重的意义,那谁还敢往前踏出一步呢?
因此,作者提出,我们要用成长心态看待生活。
这种心态的核心信念是:能力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你可以变得更更优秀。
也许失败会让你伤心和失望,但失败也是一个让你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一个让你退缩、放弃和拖延的理由。
正像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所提出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样:“成功是为了学习和进步,还是为了证明你聪明?”
03 你恐惧成功吗?
如果说有一部分人的拖延是因为恐惧失败,那么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拖延则是恐惧成功。
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成功不是我们渴望的吗,为什么会恐惧?
但是如果你在以下任何一个场景中找到你自己的身影的话,你就可能是一个恐惧成功的人。
你会不会在一个进展顺利的工作中放慢脚步?
当你得到很多认可和赞誉的时候会不会感到焦虑?
当你的经理提出要提拔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开始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隐形人?
别人的称赞是否让你感到尴尬,或者让你感到担忧和谨慎?
如果你在生活的某一个领域取得了成功,你是否会把另一个领域搞得一团糟?
如果你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比其他人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你是否担心失去现在的良好关系?
以上这些恐惧,来自于自身所处的文化规范、性别角色和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压力。
比如,女性不愿意做强人,因为害怕会失去女性的温柔;下级不敢出色,因为害怕失去上级的信任等;妻子不敢把业绩告诉丈夫,害怕会伤害到丈夫的自尊等。
他们的信条是,成功是危险的,总有人会受到伤害,为了把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他们宁可拖延成功。
其实,他人或许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坚强、大方。
结语:
不要为自己加标签,要正确辨识拖延,拖延不是行为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不做恐惧失败的拖延者,排弃:“我应该是完美出色的,但是我害怕自己达不到那么好。”
也不做恐惧成功的拖延者,排弃:“我是完美出色的,但是我不应该这么出色,我得把它掩盖起来。”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