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到了题目——花溪,渔隐;又看到了画面——小溪蜿蜒,繁花夹岸,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心中大喜,这不就是桃花源吗?这是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这样的画,看一眼,就让浮躁的心变得恬静了;静心细品,因暑热而恹恹的心境也变得清凉了。
这是一幅立轴,纵126厘米,横33.2厘米,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是元明时期“花溪渔隐”主题画作的代表作之一。虽然画的是当时常见的题材,但这幅画自有其不凡之处,那就是画幅上面有题诗。也许你会说,画作上经常会有画家的题诗啊,这有什么独特的呢?那你再仔细看看,这“面条体”的字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再看下面的印章,隐约又看到了“三希堂”。这下明白了吧,这是乾隆皇帝题的诗呀!诗的内容自然也和《桃花源记》脱不开关系。
阁闾独坐钓竿持,夹岸飞花点钓丝。
生面别开武陵记,晋渔秦隐两兼之。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文伯仁这个画家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叔父文征明。据说文伯仁年轻的时候脾气非常暴躁,有一次和叔父对簿公堂,结果被关进了监狱。身陷囹圄的他有一天做了个梦,梦中得到神仙点化,说他学习绘画可以名垂于世。于是他大彻大悟,出狱后就虚心向叔父求教,最终画有所成。不管此说真假如何,书画能够修养身心,确实毋庸置疑的。
画面上,有远处的山,重峦叠嶂,云遮雾绕,若有若现,如在仙境。山下,一道小溪蜿蜒而下,溪畔花木繁茂,杨柳依依,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如果只有树木,那就太单调了,林间还掩映着远处的飞檐、低矮的茅屋,在小溪最窄处,还有一座简陋的凉亭,正对着对岸的瀑布,这可真是一处观瀑的绝佳之地。一座小桥横跨两岸,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而有情趣。
但画面中最有情趣的还是人。你看到画中有几个人呢?远处,一叶渔舟正移向岸边,撑着竹篙的老渔父似乎正在和岸上的童子说话。他们在说什么呢?难道是童子在向老渔父买鱼?童子举臂召唤,渔父泊舟应答,举手投足间,带给人们无尽的联想。
顺着流水向下看,又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隐在树下。船头一人正在垂钓,虽然看不清他的面貌,也能想象得到他悠闲的神情;船尾还有一人,似乎在闲坐,又似在长吟,一切随心。
那画面中就这四个人吗?仔细看,林木掩映的茅屋中,还有一个林泉高士独坐,他是在弹琴,还是在读书?或者,面对这高山流水,清风幽谷,诗兴大发,吟啸一曲?无论做什么,他都是惬意而闲适的。
整幅画中,有繁花,有清溪,有渔父,有隐士,意境幽谧,内涵丰富,表达了文人画家的隐逸之志和山水情怀。这意境,又让我联想到唐人张旭的诗句: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逐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