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见到静,是2017年春节后,三个高中好友时隔好久的一次小聚。此时,静已经带着订婚戒指,买好了新房,准备嫁作她人妇,我和萍由衷地为她高兴。交谈中,她笑着打趣我俩:“可不能因为我结婚了,以后这种姐妹谈心你们就再不叫我了,我还是有一颗少女心的!”
想起上次见到静,是2016年的10月,她从北京回老家来看房子,一下动车就联系了我。等我下班匆忙赶过去的时候,看见她安静地站在公交站牌下等我,路边昏黄的灯光散在她脸上,熟悉又陌生,她还是她,却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那时初冬的天气有些冷,口中呵出的热气在寒冷的冬夜里氤氲出各种温暖的形状。
距离我们高中毕业,竟已有8年之久。
高中毕业后,因为学校的不同,我和静各奔东西,总是过年回老家了,才偶尔约上那么一两次。静一直在帝都,找工作,恋爱,结婚,我却在外兜兜转转了多年,又回到了家乡。渐渐地,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倒不是没了共同话语,起了间隙,而是感觉最终友情也败给了距离,有时不得不靠着那些温暖的回忆维系着。
我想起2008年的10月,长大成人后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就是去北京找的她,那是个春暖花开的时节,那时的我们还是一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小姐妹,欣喜地享受着外面别样的世界。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去北京的感受也许并不那么美好:为了省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到北京时,一夜未眠的困顿,加上节假日人多的烦躁,逛天安门、故宫都根本体会不到它们的美;很幸运地赶上了北京奥运会,兴致勃勃地去参观了水立方和鸟巢,玩得很开心,但回去的路上经过天桥,遇到人偶与我们合照,被强行索要了50元拍照费,还附带各种不依不饶……
庆幸的是,所有不开心的小插曲终究抵不过第一次远行的兴奋以及与好朋友在一起的欣喜。
打算去爬长城的那天,我们早上5点多就出发了,搭乘第一班几乎无人的轻轨,在温柔的晨光中,穿越了小半个北京城,虽然8点多赶到长城大巴车站点的时候已然是绵延不绝的排队长龙了,但临时改变行程去后海,好像更符合了我心中的北京印象。
许多老胡同、老店面座落在河两边,人们沿着老街走,左边是荡着微波的湖面,右边是古香古色的老胡同,偶有黄包车拉着游人慢悠悠地从身边经过,就好像自己也是生活在那里的老北京人,还有静在身旁陪伴着,突然就产生了一种依赖感和归属感,那是第一次体会到了书中描绘的文艺气息。
疯玩之后,往回赶的时候已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路过夜晚的长安街才惊觉,少了白天的喧嚣,灯火辉煌的长安街,建筑宏伟,肃穆、庄严。灯光勾勒的天安门城楼也让脑海里不自觉地闪现出许多课本中、电视中见过的景象,这才发觉帝都毕竟是帝都,有一些意味是其他地方怎么也孕育不出来的。
那天,回到她们学校门口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加上学生放假,街上特别冷清,只有一个“麻辣拌”的小摊位点着一盏小橘灯还在营业,饿极了的我们立马和阿姨要了两份“麻辣拌”,围坐在一个简陋的小木桌上,一边兴奋地聊着天,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菜,混合着芝麻的清香,蒸腾着饭菜的热气,就着清冷的月光,好像两个人就这样一直能到天长地久……
后来的很多次,我都会想起那天晚上的时光,静的笑脸,橘黄的灯光,汤锅里飘出来的热气……我想那是我对北京那座城市最温馨的回忆。好像无论时间怎么流转,好朋友永远会在一起,陪你看新鲜的景色,和你共同经历倒霉的时刻,让所有的喜悦都对应翻倍,所有的郁闷都烟消云散。
现在,她仍会在回到家乡的第一时刻就联系我,我也会第一时间与她见面,约饭,聊天侃地,但是好像却再也找不回当初在北京,在她们学校门口的简陋小摊上共同吃麻辣烫的那种亲近感了。
北京之行成为我们之间唯一的一次共同旅行,那些共渡的时光,现在想来也总溢出温情的味道,但终究只停留在了回忆中。却道是: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