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 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 家庭教育名师走进星河
记星河实验三年级(上)家长课堂
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
石校长
我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知心伙伴,家校合作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朱凌云主任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心理学博士
小学生心理研究有丰富经验,主持过11项国际级规划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儿童学习规划有风度的心得和案例。帮助家长目标明确,方式更符合孩子的特点,迎接孩子灿烂的每一天。
与会者:16级全体家长
让自己成为孩子智慧的发源地
– 浅谈儿童学习品质培养
朱博士的孩子也是三年级。问,大家关心孩子的学习吗?当然关心。孩子放学回来经常第一句话就是学校如何?作业写完了吗?考试怎么样?大家都关心。那么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关心孩子的学习?大家花了很多的物力财力时间来帮助孩子的学习。为什么这么重视?为什么花费这么多的精力来做?因为我们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灿烂的人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未来有高的成就。社会学研究者把这个称为购买期望。是种投资,为孩子购买一个美好的未来,有成就的人生。
既然有这么高的期望,我们就要去思考,
孩子未来成就的关键是什么?
家长们有如下的想法。
■ 学习成绩。就算是普通的孩子,也会顺利幸福
■ 特长优势。比如擅长运动,就可以在运动领域发展。有的擅长艺术、逻辑推理。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来发展。
■ 学习能力。孩子现在学什么不重要,决定成功是靠学习能力。不管从事什么领域都能适应。自己大学学的不是现在工作的专业,只要有学习能力就可以。
■ 学习兴趣。如果对工作有兴趣,干起来就有动力出成就。所以关注兴趣。
这些都有道理。背后共同的因素。根据心理学家大量研究发现,是学习品质。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学习品质首先不是单一的一个因素,一组和学习有关的要素。第二,包含从儿童期形成,随着年龄增长会稳定,很难再改变,成为性格的一部分。6-12岁是培养学习品质最关键的几年,培养好能培养孩子一生各个领域发展的情况。
学习品质
■ 态度。知道学习是小学生的任务,很重要
■ 兴趣。
■ 动机。知道为了什么学习
■ 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学习感觉怎么样。觉得学习有意思,有收获,有成就感。
■ 专注。注意力集中。做事专注的孩子学业困难更少。
■ 坚持。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灵活。灵活的学习,调整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方法
■ 习惯。有良好的习惯,上课认真听家,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检查作业,复习,预习。
前四个因素叫做:热情。愿意学习。爱学乐学愿意学。
就四个因素叫做:投入。还有具体的学习行为发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呢?
日常家庭教育中我们其实已经在关注培养兴趣和习惯了。比如:
■ 报兴趣班。开发兴趣,或者课业补习班,专门的训练机构掌握知识。
■ 择校
■ 学区房
■ 夏令营
■ 游学
■ 刷题
这些方法不是来评价哪个好,哪个不好,家长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都是有效果的。不要觉得这些途径是功利的思想,对当年教育环境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孩子参加了上面那些活动后效果如何?哪些因素让他产生了改变?什么原因发生了改变?我们需要了解
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大人是通过看书,听课学习。孩子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通过以下途径学习:
■ 正式学习。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上课考试复习改错等。教育者精心设计好的,有目标有评价方式等,设计各种教育活动。
■ 非正式学习。包括游戏、聊天、手工、家务劳动、旅游、参观等等。看似这些活动时休闲娱乐,但孩子也有学习行为的发生,影响头脑中的认知。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
研究者大量数据分析,发现孩子。正式学习只占21%。非正式占79%。这不是说学校学习不重要,其实孩子每天日常生活的环节中都是在学习,而这79%容易被忽视,很多家长只在强调21%。家长需要全面关注,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是很重要的。
还有个分类的方式:
■ 个体学习。自己跟书本材料交互。
■ 社会学习。不是孩子一个人看书看资料,很多时候需要在和其他人共同活动中学习。比如和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问题,和家长交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儿童学习是通过比自己更有知识的人相处才会发生。现在生活中也印证这一点。包括成人通过和同事、专家的交流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经验。儿童的学习也是这样。朱博士的孩子喜欢下国际象棋。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朱博士在后面听。发现他和小伙伴下棋,老师来分析。发现他的走法和老师教的不同,问为什么。孩子说上次参加比赛对手这样用的,把我赢了,于是我就这样走,也赢了。这就是维果斯基说的社会学习。如果孩子喜欢和大孩子玩,认知和社会性就会比同龄孩子更成熟一些。因为通过和大孩子玩耍学到了。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校教学。课堂教学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小时候就是光听老师讲,或者回答老师的提问。现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都有大量的互动,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问题,都是在应用社会学习。
杜威,美国教育思想家,提出了很多教育思量。其中一个是:“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教育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学校要设计成一个小的社会。19世纪提出的理念,我们现在仍然认可。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杜威思想一致,强调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情感,符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周围的社会蕴涵着大量的学习资源。孩子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内心不断成熟。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
■ 课外班。选择好的教育机构是有促进作用的。现在外面机构很丰富,想学什么都有。比如马术、攀岩,什么都有。这种方式很便捷,家长送去就好。这种情况孩子获得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还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 亲自上阵。比如陪孩子读书。孩子学什么家长也学什么。比如孩子学钢琴,家长也学也练。一起学游泳,学奥数。这种方式要求时间和智力投入。但是同时对家长自身也是种挑战,对知识素养和情绪性格也有要求。不然可能给孩子讲的时候着急发火。还有家长有可能自己不能坚持。
要思考孩子79% 的学习,效果更显著。因此,提醒家长不要忽视家庭中的学习资源。家庭是孩子获取技能的最初的场所。家庭中有很多资源没有得到挖掘。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对孩子产生印象。家庭的聊天、劳动、旅游。都会影响孩子的兴趣、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自我的认知等等。家庭生活是孩子学习品质形成的根源。
两本好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哈 博特)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
1、 把握关键要素
a) 要素:前面讲的热情、投入行动等等。
b) 如何把握?学习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是可能通过学习的外显行为直接体现出来。也有可能是隐性的变化。比如孩子的学习动机,虽然我们会说不用比较,但是我们又会问别的孩子多少分。
c) 报班、刷题会有快速的成绩显现。学习品质的培养,包括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培养对成绩影响比较缓慢潜在,但是作用更牢固持久。你培养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就会一直很喜欢阅读。喜欢读书不一定语文成绩就好。因为考试强调的东西不同。学习品质培养是慢功夫,但是一旦打好了基础,后面家长就省心了。新闻有孩子小学初中高中都很优秀,但是到了大学,没有考试的压力,就打游戏逃学挂科。就是只是通过外在压力刷题提高了成绩,但是好的学习品质没有形成。没有外在压力的环境中后劲就不足了。从小打好基础为一辈子发展都有好处。
d) 家长一定要有定力。现在各种教育观念特别多。有的提倡放养慢养,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有的提倡虎爸狼妈,比如董卿的父母。有时候家长也会困惑,我们到底该关注哪点,缺乏定力。有了学习品质这些要素,就知道关注什么。
i. 家长的原话。6年级孩子的爸爸。孩子是学校管乐团的。爸爸觉得6年级很多孩子都退出了。因为有的孩子是为了金帆奖可以小升初推优。但是爸爸认为要培养孩子坚持的品格,演出都要一场不拉,去上海也要去。这位家长强调的是认定了要培养坚持的品格就要坚持。
ii. 另一个初一的家长。介绍孩子三四年级的经历,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自己检查自己思考,不会就自己查资料。这时就不管孩子学习,孩子成绩下降。当时有点慌,跟老师沟通。老师觉得孩子习惯好,就是要训练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经历是很重要的。孩子六年级完全独立学习,初中也不需要太多监督管理。
e) 这就是定力。相信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就要坚持下去。
2、 精心设计家庭活动
a) 什么叫家庭活动。跟学校教学活动类似,只是发生在家庭的事件。学校更系统系。但家庭活动形式多样,随时可以开展。比如聊天、下棋、一起做蛋糕。
b) 家庭活动可以实现多种学习目标。聊天帮孩子获取信息。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劳动,比如切菜,也培养手眼协调。尺子测量就需要手眼协调。也能发展孩子的情感,完善人格。家校协同对孩子的助力是双倍的。
c) 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现在家长孩子都很忙,可以利用上学路上,晚饭的时候,洗漱的时间。
d) 例子1:聊天。怎么和孩子聊让孩子有收获?高中生孩子说:“爸爸妈妈是最有智慧的人,和他们聊天能获得启发和收获。‘妈妈说,他们一家白天大家各忙各的,晚饭时间是家庭谈话时间。来讨论历史政治艺术文学社会事件。想象带着孩子乘坐飞毯见识不一样的世界。爸爸是个博士,注重孩子的学习。强调聊天时孩子自己表达,写出来,不会写的时候孩子说他来记录。帮助孩子积累知识,开拓眼界。让孩子去思考和表达。
e) 怎么聊天?
第一,家长要有知识储备。
第二,教育意图不要过于明显。家长对各种事物的见解有时候需要借题发挥一下。不能说教。
第三,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观点。三四年级的孩子可能说不出大道理,但是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家长可能给孩子报奥数,训练逻辑思维。但是不学奥数也能学习逻辑思维。孩子能清楚逻辑表达出来也是在学习逻辑思维。不能聊天的时候家长一直讲,让孩子说,孩子发表观点就是在训练思维。
f) 例子2:读书和旅行。学习型的家庭,一家人都爱读书爱旅行。是怎么形成的?由此内蒙旅游,狼图腾的线路,就推荐孩子读狼图腾。孩子一开始不感兴趣,妈妈没有非让他读,就绘声绘色地朗诵,孩子兴趣被勾起来了。妈妈说我不念了,想看自己看吧。让孩子一块读。妈妈读得慢,孩子读得更快,孩子的成就感被激发起来了。旅行的时候爸爸负责制定路线,妈妈生活准备,孩子负责去了解景点相关的文化历史信息,负责讲解。孩子初一就开始看建筑学、印度教的东西,自主阅读。旅行过程中书上的知识和当地的一对,知识就变得鲜活了。读书多了就自然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
g) 例子3:公益活动。云南路过贫困山村。和村长沟通去做公益。孩子遇到很多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了解当地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很贫困,孩子很艰苦。孩子就用自己的零钱买文具给当地的孩子。这件事让妈妈和孩子都有很深的触动。不光是关注当地风景优美。而是感受到留守儿童们独立生活勤奋学习。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a) 兴趣、动机、态度培养也不是很难。孩子挺懂事的,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多。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问题
b) 主要问题是,有了兴趣,怎么能有好的投入,能做到专注、坚持、方法。很多孩子不专注。不要说三四年级的家长,好多初中家长都觉得孩子不专注,做事不坚持,学习方法不好。今天着重讲这个部分。
c) 家长经常抱怨。孩子放学就老看电视,不写作业。临睡才发现作业没写,搞到很晚。遇到困难逃避消极,上课不专心。还有的孩子特别磨蹭。几分钟的事磨蹭俩小时。家长看着都着急。网上段子,家长陪作业陪练琴都心梗了,很崩溃。
d) 全国18个城市上万个家庭的调查结果。很多孩子都有学习习惯的问题。我们眼中的学霸其实也有一些问题。
e) 习惯形成的过程方法规律是什么?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21天?连续21天做一件事,第22天孩子就能自觉做吗?不一定。有些事说了一两年还不行。21天其实是截肢的人适应肢体残缺的时间需要21天。其实很难用于生活习惯的养成。
心理学家研究行为变成习惯平均需要66天。
比如上厕所后洗个手的习惯可能很快形成。但是每天做10道奥数题,对于数学一般的孩子,66天就不一定能养成。家长不要妄想一个月就给孩子养个好习惯。学习品质的形成是个渐进缓慢的过程。
f) 为什坏习惯特别容易养成,好习惯很费劲?因为坏习惯遵循了人的本能和惰性。人本能追求舒适安逸放松。好习惯特别需要意志努力坚持,要克服惰性。
g) 孩子没有毅力怎么办?如何培养孩子坚持?行为->重复坚持->习惯。比如起床后洗脸刷牙就是习惯,不做就难以接受。最难的就是重复坚持的过程。如何做得到?
i. 外界的压力(不持久)。家长每天都督促。但是这个外界的压力不持久。家长加班不在家,孩子就不做作业,先玩再做作业。
ii. 内在动力(不可靠)。自觉自愿。这样的孩子也少。内在动力有,心血来潮读书一小时,第二天就打游戏不读书了。内在动力也不可靠不稳定。
iii. 自控力(会消耗)。有的孩子天生就自律。大部分孩子自控力一般。自控力因素很重要,促进孩子坚持重复做一件事。比如妈妈要求,要考试,就通过自控力来完成行为。自控力的弊端是,人的自控力和身体肌肉类似,用久了就酸了累了没劲了。
iiii. 孩子坚持做事,三个方面都有影响。
h) 动力和自控力的关系 – 反比关系。比如他喜欢踢足球,不需要自控力就会去做。没有动力就需要自控力。
i) 怎么利用上面的关系来培养习惯呢?《微习惯》中介绍了方法:
i.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比如养成读书的习惯,开始的定量要小,比如3页书,5分钟就完成了。因为这件事简单,不需要过多消耗自控力。每天超量会带来巨大的进步和成就感。
ii. 服从计划,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看孩子不错就弹性,从3页变成20页。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仍然要强调微量的计划。即使孩子每天都超额完成,也不要增加很多任务。增加要是渐进的。否则降低动力水平,消耗自控力资源。孩子自控力资源是有限的。
iii. 一次养成一个微习惯。当孩子没有抵触情绪,完全自动化了,才开始增量或者改变。
j) 微习惯就是把孩子的舒适区稍微扩大一点,慢慢接近我们的目标。过程是长时间的坚持。
k) 例子:孩子练琴。十几岁的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坚持到初中,每天练琴。学钢琴从来没有考级,就是艺术素养的熏陶,最多参加公开小表演。坚持的办法就是再累每天弹10分钟也比不练强。就是微习惯的策略。
l) 锻炼自控力:自控力和肌肉一样,使用后会疲倦,如果不休息会精疲力尽。锻炼自控力的方法:
i. 延迟满足。心理学上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找出孩子生活中最容易有惰性的事件,比如睡懒觉不吃蔬菜,在去帮助他晚一点满足怎么做。比如看电视,都十点多了,好看的电视还没看完。延迟满足就是先睡觉,有时间再看回放。
ii. 延迟满足不是说不满足。比如完成作业再看动画片。先打扫房间,再踢球。
m) 拖沓怎么办?
i. 6-8岁的儿童时间知觉尚不明确,不稳定。儿童身体的时钟和我们钟表的时钟是很不一样的。一二年级的孩子的时间知觉很不明确。比如有孩子觉得自己吃饭10秒,做作业5小时。
ii. 9-14岁的儿童能主动利用时间知觉,趋于准确,稳定,同青年、成年以无多大的区别
iii. 第二个原因,自我调控能力不足。
1. 完美主义。是个消极的词。一个人觉得这件事很难就会迟迟不去做。有的孩子写完了擦写完了擦,害怕失败。
2. 逃避不喜欢的状态。孩子面临一项难度大的学习任务会想着玩一会再写。我们工作中也会有同感,先做简单的,最后做难的。孩子也是,写作文好难,就先做别的,磨蹭。
3. 最后通牒。孩子发现突击有效果就自我强化了。
iiii. 第三个原因,外面安排的。
v. 增强的办法:
1. 制定计划。要注意是克服惰性的计划,不能太轻松,有点挑战,但是难度也不能太大。
2. 看计划执行的情况。无论是什么方案,都要去看执行的情况。
3. 让孩子自己感受变化。对比按照计划和不按计划自己的变化。发现计划对我市将有帮助的自信感受。
4. 对计划反思和调整。
这四个总的来说都是在增强事件效能感。我的时间很充实。提升孩子时间的监控杆。
vi. 低年级孩子,6-8岁,计划是为了防止遗忘,感知时间。高年级是分配时间。
vii. 让孩子记录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时间,思考怎么能快一些,反思时间是如何利用的。
viii. 让孩子学会对分心的事说“不”。与孩子制定“当头棒喝”的事件。
ix. 针对孩子的拖沓要孩子对自己的磨蹭承担责任。
x. 让孩子觉得快得值。避免完成了就加任务。
xi. 有时候磨蹭事孩子自我心灵修复的过程,需要容忍一些磨蹭。
xii. 规定时间没完成就立刻停止,保证孩子休息。
关注当下,用行动战胜恐惧。
比如孩子回家语文英语数学各种任务,家长觉得快点吧,赶紧做。会消耗孩子的自控力。家长不要用很多任务去吓孩子,让他先行动起来,恐惧感就被挤走了。
o) 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有的孩子在学校不错,因为有纪律。但是家里的场不一样。有个家长就说,你坐不住,我陪着你坐,看谁坐的时间长。我50岁都能坐得住,你小伙子怎么坐不住?要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做起。
4、 几点忠告:不要说“别人家孩子”!!!
a)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多元智能。每个人擅长的不同。关注他的优势来打造培养。形成的好的品质是可以迁移到别的领域的。孩子的成熟有自己的步骤。有的少年老成,有的大器晚成。
b) 接受孩子与我们的成长路径不同。有的家长从小就是学霸,靠自己拼搏出来的。有个爸爸河南出来的,本硕博都是清华的,能这样要求孩子吗?
c) 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