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的第一年,放寒假时适逢天降有史以来的最大暴雪,班车停运。同学们大都整整半年没回家,禁不住对温暖的家的向往,一天也不愿在学校多待,几个家在同一方向的同年级同学一商量,决定徒步回家。
那次徒步截止目前是我人生中距离最长的一次徒步,我是同行同学中离家最远的,当时路不像现在重修之后拉直了,有一些天然的弯弯绕绕,从学校到家大约有140里,还背着越走越沉的书包,天黑时到达住在财神庙的杜同学家,距离我家还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杜同学邀请我们到她家住一晚明天再赶路,当时双腿已经重得不想再往前迈一步,天也黑了下来,我和另外三个女孩没有一人拒绝,就到了杜同学家。
到了杜同学家受到同学家人的热情款待,杜同学是我们一届的理科班的女生,我们并不同班,直到现在,每每开车或者坐车经过那里,都会想起在寒冷的冬夜在她家住宿过,在那个物质生活还不太丰富的年代,在她家躺过温暖的被窝,吃过甜糯的蒸红薯。
第二天吃过早饭,继续往家赶,其他同学沿路陆续到家,很快只剩下我一人,没了同伴,更没了第一天的新鲜和激情,只觉得长路漫漫,只听到脚踩在雪地上的咯吱声,双腿双脚每迈一步变得机械而艰难,直到下午三点才走回家。
到家脱掉鞋子一看,脚已经起了泡。母亲见了,也没有太多的惊喜。这可能对十来岁就上山砍柴背到县城去卖的母亲来说,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我心中却有隐隐的失望,毕竟出发前我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家,毕竟我第一次离开家长达半年,毕竟十几岁的我以脚丈量了140里,历经快两天时间回到家,毕竟我在路上想象过母亲一定会惊喜交加。
这可能也是塑造了我之前冷漠,疏离性格的一件事情之一吧。
虽然母亲没有表现出惊喜,但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值得回忆的经历。三十年过去,每当和别人说起这件事,我依然会充满骄傲和自豪。
母亲的波澜不惊有可能参与成就了我冷漠疏离的性格,这是另外的话题。但这次徒步回家对于我坚毅品质的培养,我敢打赌,绝对同样有成就的因素。
那个年代的吃苦,是自然吃苦,身在其中的人,其实并不觉得苦,才开始和同行的同学们一路有说有笑,更多的是欢乐。
多年以后的我,探索心理学、情绪管理、大脑结构原理,学习了身心脑的学问,才知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真正含义。
“苦其心志”不能从提升心智的事情中获得,譬如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要从“劳其筋骨”这件事中去寻找,吃身体的苦,譬如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抑或是强度大的体育运动。
我有两个侄子,相差2岁。一个是我弟弟家的孩子,因为搬离了农村,从小没参与过任何农田劳作,也没有分担过任何家庭责任,家里一直给他提供良好的上学条件,对他的要求就是好好上学,侄子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在初二时从私立学校辍学,无论如何不愿再接受义务教育。
另外一个我二哥的孩子,二哥一家住在村里,二哥和二嫂是村里唯一一家没有外出打工的人家,俩人都在家种地,加上二哥的小小建筑队,帮周边的四邻八村建房子,这两项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供着全家的基本支出和三个孩子上学。
二哥和二嫂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得帮家里干活。只要在家,做饭、田间劳动、放羊这些事就是他们的日常。
侄子曾在放羊时天降暴雨,赶着一群羊往家跑,羊被大雨浇得失去了方向,四处狂奔,侄子在大雨中赶完这只赶那只,急得大哭,但最终把一群羊一只不少的赶回家,这个侄子学习不算太优秀,但对上学这件事无比热爱。
弟弟家的孩子没有吃过任何生活上的苦、身体上的苦,其心智无法支撑他完成繁重的学业;二哥家的孩子吃生活的苦,吃身体的苦,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支持他在成绩不佳的情况下依然读完初中读高中,最终会走向大学。并且我相信,以后无论遇到什么生活中的坎,他也能够迈过去。
生而为人,要吃的苦总数是一定的。少年不吃苦,意味着以后会吃更多更大的苦。
少年不吃苦,是一种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