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里有很多固化的美好想象。
比如:单纯和美好,自由与自在。
但如果只是心怀单纯,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恶意;如果不制定无数的自律戒条,可能自由也无法实现。
与熔炉、素颜、嘉年华等一样,同为儿童性侵题材,但却换个角度,看完之后,也许你会明白:人活在世,比避免伤害更有力的活法是守好自己的边界,学会正确的自我保护。
1.
《狩猎》,一部丹麦电影,2012年获得金棕榈提名。
电影不温不火的叙事,平静缓慢的镜头剪辑,制造出一股“冷淡”风,将片子里人物角色的内心绝望、狂躁、愤怒都巧妙的压抑在了北欧寒冷的气温中,片子结束,你可能会一身寒颤。
故事发生在一个丹麦小镇,小镇很小,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彼此。
男主角卢卡斯与前妻离婚,唯一的儿子判给了前妻。之前工作的学校倒闭,于是到了镇上的幼儿园上班。
他心地善良,温和开朗,园里的孩子们都十分喜欢他。
女主角克拉儿是卢卡斯最好朋友的女儿,长得乖巧,几次受难都恰巧得到了卢卡斯的好意相助,一次是超市迷路,另一次是父母吵架被送幼儿园。
正处于心理发展第二阶段,克拉儿对卢卡斯不由产生了“恋父情结”,此时的儿童分不清男女之情与普通情感。
为了表达爱意,悄悄折了一颗桃心放在卢卡斯的口袋里,还在卢卡斯和男孩一起玩耍时,冲上前去亲吻他的嘴。
面对小女孩幼稚 单纯的示好,卢卡斯婉转拒绝,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小小举动竟将他的生活推向风口浪尖。
克拉儿遭到拒绝,谎言报复,噩梦由此开始。
院长请来儿童问题专家调查,专家建议让警方介入。与此同时,召开家长会让所有家长对照性侵的事后反应,对自己孩子进行排查。
罪名还未确凿,但性侵女童的名声已散播至小镇的每个角落。
一时间,好好先生成为了所有人排挤和压迫的对象。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天使犯错和恶魔施恶一样,无论是温柔一刀还是凶残一枪,只要不落在自己身上,都是伤害。
从这一点看,谁操刀,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常常警惕强大的恶势力,却容易忽略弱小的无知单纯,可当“单纯”作为攻击别人的工具时,可能会变成最致命的“利器”。
2.
随着流言蜚语的不断升级,卢卡斯遭遇到的是可怕的信任危机。
最好的好友坚定相信女儿不会撒谎,正在交往的女友也开始有所动摇,被激怒的民众近乎非理性的道德谴责。
只剩自己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干爹相信男主角的清白。
所有的关系都在人性的考验下各分两派:对立与支持。但显然,后者阵营的力量及其微弱。
有意思的是,事端的挑起者克拉儿之后发现自己的信口开河竟造成如此威力,向妈妈坦白,承认谎言是自己的无心之过。
可妈妈也依然执着的拒绝相信事实,认为孩子是受了太大的刺激而选择遗忘。
之后警察调查结果出来,卢卡斯证实无罪,从拘留所释放回家,原来怀疑的人依然还是选择不相信他。
事实变了,但人们似乎没有因此而改变原有的想法和判断。
天使会犯错,我们也不能避免会犯错,但有些错却撤不回来,哪怕只是一个语言的伤害。
法律洗白,却冲不走道德上的污点。
受制于大脑非理性开关的设置,人会无意识的去维持自己的“前后一致性”,哪怕之前的那个判断是错的。
3.
一切看似结束,实际才是开始。
卢卡斯和儿子以为万事平息,在家开心晚餐。
没想到飞来大石,窗户被破,玻璃碎一地,两人险些受伤。卢卡斯跑出门外,地上横尸,陪伴十年的爱狗芬妮惨遭毒手,被人杀害。
儿子看见,撕心裂肺,抄家伙想要报复。卢卡斯一把抱住,用力阻拦。
雨夜,他一个人在院子里,挖土,埋狗。
黑暗吞没了卢卡斯内心的隐忍和无助,雨水将愤怒冲刷的一干二净。
平静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痕迹。
爱狗芬妮的死,实际上是一种隐喻,狗的所有权属于主公,狗死代表着卢卡斯的物理边界被侵犯。
4.
白天,卢卡斯去超市,服务员拒绝卖东西给性侵犯,拳脚相加,他被哄滚出门外。为了买到自己想要的牛排,卢卡斯再次入店,和对方“头头碰”,牛排拿到了,但死磕的代价是歼敌一万,自损三千。
头破血流,一瘸一拐。
身体被侵犯了,却没有警察出现,这意味着所谓的正义被乌合之众所代言。而一旦这群人陷于“盲目、冲动、狂热”的情绪化当中,就无人再关心真相,只会集体表演“捍卫正义”的行为艺术。
5.
当晚是圣诞夜,回家自行处理完伤口,换上正装,卢卡斯去了教堂。
所有的人都在耶稣面前吟唱颂歌,当然也包括犯错的天使克拉儿以及他的父亲——卢卡斯最看重的好友。
歌声嘹亮,卢卡斯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委屈,冲到挚友面前,讨回应有的清白。
愤怒背后是无奈,无奈的是对关系放不下。
凭着曾经一眼就能看穿男主角是否说谎的了解,面对卢卡斯清澈的眼神,好友开始动摇,相信也许好友什么也没做。
理性判定不了的是非,有时候交给感性可能也是一种更优选择。
半夜,好友来到女儿的床边,迷糊之中克拉儿呼喊卢卡斯和芬妮的名字,同时也向父亲承认一切都是自己编造的谎言。
谜团解开,剩下的就十分简单。
一瓶酒、一只鸡腿,好友带着东西直身前往卢卡斯家。
黑暗之中,两人对坐。
白昼再来,一切如初。
6.
片子末尾,卢卡斯的儿子迎来了成人礼,拿到了狩猎证。
欢庆仪式之后,卢卡斯带儿子狩猎。丛林之中,相互分开,等候麋鹿。
只听见一声枪响,划过天际,子弹擦头而过,卢卡斯险些脑浆飞溅。
朦胧中看着远处开枪人的身影,卢卡斯震惊的眼神与被捕猎的麋鹿如出一辙。
至此,点题《狩猎》的片名。
豆瓣上有一段影评,是这么说的:
片名“狩猎”有一定的意味,显然卢卡斯就是社会群体森林中那只被追猎的麋鹿,毫无防备,甚至心怀感激的袒露在黑暗森林之中,无数躲在暗中的猎人都可以中伤他,而最后惊人魂魄的一枪,既可以视为恶意的中伤,也可视为善意的警告,但想要表达的暗示都是同一个:走吧,这片森林再也不欢迎你。
人生就是这片森林,只可惜我们逃不开。
如同我之前所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孩子一种指代,指代被我们刻意回避或隐蔽起来的“未经约束的人性”。
它有可能善,有可能恶,还有可能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它们的客观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认为也是电影本身表达的):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有边界。
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和别的鸡蛋太过亲近,好心突破了边界,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而不是“同一个篮子”里的两枚鸡蛋,就可能鸡飞蛋打。
7.
克拉儿说谎固然不对,但以孩子妈妈、院长、超市店员为代表的“保护”者就一定没有错吗?
我想不尽然,因为每个人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都在越过边界,行使着本该由别人自己负担的权利与责任。
妈妈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帮孩子一起面对自己的错误,而是用自己“选择性遗忘”的保护词来回避了对事实的探究。
以至于当卢卡斯问及克拉儿真相时,由于害怕,她也选择了用这个说法去躲避可能的惩罚。
对待错误,孩子需要的不是避免受惩罚的“保护”,而是树立做错了事情以后可以承担相应后果的“边界感”。
有了你我的划分,才能努力去做自己该做的,放弃自己不该做的。
而没有这种“边界感”的培养,克拉儿也许还是会说谎,还是有可能会误伤他人。等成人以后,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时,发现自己没有能力负责;可以自己为自己做主时,发现没有独立自我。
同理,大人也如此。
明白了这一点,对于很多道德制高点的判断就不言自明。
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说谎,对错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谎言有可能侵犯到别人,后果又是你承担不了的,那么每个人就该三思而后行,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加一个约束“边界”。
8.
甚至于可怜的男主人卢卡斯,看似不可避免的伤害也是屡次越界之后的后果。
每一次和克拉儿的接触,他都没有回避。
特别是自己沉冤得雪以后,在儿子成人礼上又遇见了克拉儿,他依然保持第一次对孩子的“善良”,抱起她走过网格线(第一次出场时也走过)。
我猜男主角当时的内心台词是“君子坦荡荡,何怕闲言碎语”。
据我所知,在西方很多大人在与异性小孩相处时,都会刻意保持身体距离,不会去热络的抱孩子,或者拉过来亲一口。
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文化原因,因为我们从小强调一团和气,其乐融融,而西方更追求个人隐私和独立精神。
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所说的避嫌,在西方身体是一种个人边界,未得到许可是不能侵犯的。
不分大小,男是男,女是女。
再小的女孩也和没有乳房的男人分属两个性别品种,这和我们会希望男朋友与自己闺蜜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是一个意思。
9.
你也许会问,如果是这样,那人间的温暖何在?每个人都只是自顾自,不用管别人了吗?
蜘蛛侠里面有句话说的好: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翻译过来就是: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或者更通俗点:有多大能耐,干多大事。
换到人际关系中的相处,大概是:爱心也是靠能力支撑的,当“好人”也需要技能和智慧。
边界就放在那里,客观存在,如果不尊重,你就会吃亏受罚。
如同将自己裸露的放置于社会这片巨大的森林中,好心还是恶意,无关别人,都同等概率会发生。
所以,想要管别人,先管好自己。想要与人亲密,先要学会保持距离;要不被伤害,先要守好自己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