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遇见邻居霞,同是当妈的,话题自然而然就聊到孩子。
她问起我儿子谁接送,说我天天这么晚下班,回家还得煮饭,挺辛苦的。
我照实告诉她,儿子自己上下学,晚饭他做好了,我一般炒个菜就行,如果太晚,他就全部做好等我回来。
霞惊叹不已,羡慕我儿子这么懂事,然后冲着她女儿嚷,你听听,弟弟都那么厉害了,你还不敢一个人在家。
她女儿不好意思低下头,不说话。
霞冲我一笑,她很胆小,现在还要我接送,也从不敢一个人在家,去哪里都要我跟着。
我有些内疚,早知道什么都不说,小姑娘也就不会难为情了。
像霞一样,很多家长不自觉地给孩子贴标签。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网络里,经常会有不少家长问:
“我家孩子特别害羞,不喜欢跟人玩,怎么办?”
“我家孩子很霸道,总爱打人,怎么办?”
“我家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我家孩子注意力很差,成绩不好,怎么办?”
每每看到这些问题,我都感到有点无奈,真想大声说,即使知道了答案,如果不改掉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的坏习惯,问题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
其实不止是对孩子,对别人,人们都会经常给对方贴标签,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认为,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真实情况。这就是“归因谬误”。
可见这种简单的归因,即贴标签,很容易,但要撕掉却很难。因为影响实在太大了。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标签”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其行为和结果往往会向“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孩子,认知能力有限,最容易受别人给他贴的“标签”所影响。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很活泼好动,即使无心地说他有“多动症”,说得多了,暗示的力量就会不断加强,孩子就会认为“我原来是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好动,甚至变得精力涣散,根本静不下来,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很不利。
那要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呢?
001 多观察孩子的表现
对于孩子出现种种偏差行为,我们应该通过有意识的观察,看看孩子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是经常这样做,还是偶尔。
比如撒谎,当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种行为时,不急于纠正,不妨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孩子撒谎都集中在什么事情上,当积累够了素材,对孩子撒谎的原因就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002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
有了前面的观察,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思考,抛开行为的表面现象,探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比如,一个被说成“爱撒谎“的孩子,他面对的情况可能是,家长过于严厉,为了逃避责骂而撒谎,这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一个被说成“总是咬人”的孩子,可能正处于口腔敏感期,这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一个被说成“破坏王”的孩子,可能是好奇心很重,动手能力很强。
这样多一层思考,就会依据客观的判断找到原因,从而避免给孩子贴上标签。
003使用积极的语言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那就要努力地用积极的态度和语言暗示孩子朝这个方向发展。
例如,孩子瓶盖打不开,与其说“你怎么这么笨!”,不如说“试试扭到另一边。”
当宝宝要打人时,与其说“你怎么又打人?”,不如说“宝宝,你可以跟他握握手哦!”
与其说“你就爱乱扔,不收拾。”,不如说“要送这些玩具回家了。”
与其说“你又撒谎?”,不如说“我希望听到真话。”
这些肯定的语言,就能给孩子鼓励和勇气,当他能做到时,不妨再给他更多的赞赏。久而久之,相信孩子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他也必然会成为一个自信而又上进的人。
记住了,不要再对孩子说那些负面的消极的话了,即使是有意无意说出来,也会把孩子简单地标签归类,一不小心会成为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魔咒,甚至可能会禁锢他的一生。
正如美国著名青少年学家阿黛尔.法伯所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多说一些积极的话语,多做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去影响我们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