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相关高中的事情并不是太多,而有一事件却记得很深。
那年是高一吧,或是高二,有个书商来学校摆摊,于是每天中午,如饥似渴的在书摊前不走,不停着翻看,看到想看的书就不想放手了,《围城》便是其中一本,我顺手翻到最后一页,10元,那个年代,自己的钱很少,也难得问爸妈要。
就这样,我一边飞快的阅读,一边祈祷书摊老板不要赶我走。
那天中午,我还在飞快的阅读,沉迷于方鸿渐到底能不能在学校里待下去。
书摊老板说了句,今天最后一天摆摊,今天下午就走了。
我抬起头,书摊老板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去整理他的书了。
我有点没心思看了,但又舍不得放下。
我走了又回头看看。
当年那书10元,我想开口向家里要,还是能要到的,于是想先向同学借吧,借了买下,明天再还。
回到教室,看到一个男孩子,平时关系还好的。问他能不能借我10元买书?
他递给我一张50元,我说不用那么多,只要10元就可以了。
他说没事,到时找了钱还他。
我兴冲冲的跑下去,向那个老板买书。。。
写到这里写不下去了,后面的事有点难为情。。。
最后,我还是买了那本《围城》。
于是每天爱不释手,看了又看,翻了又翻,还脑补很多画面。
那个年代里,有本这样的书在床头,让高中的日子,不在那么难熬。
翻遍书的每一个角落,正文读完读后记,后记读完又读正文。有时连篇读,有时跳着读;有时快读,有时慢读;有时从头看,有时从尾看。
那本书的后记是杨绛先生写的,她的文字温暖,平实,她对于所爱的人,能倾其所有,让她爱的人能专业的创作,而她不仅是他书的收集整理的人,还甘为灶下婢(源自后记),她对钱钟书先生和对女儿的描写,十分的形象,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家庭!读她写的文字,仿佛她就是一个身边的姐姐似的人物,和你说着,这本书的来历,她所经历的事情。是啊,笔下的文字带着的是写下文字人的灵魂。
再后来,便很长时间看不到她了,再后来,听说她生病了,再后来,听说她去世了。
她留下的文字很多,译的文字也多,今天朋友圈也都是她经历的所有事情还有她留给年青人的忠告。
独爱这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借以时时警醒自己,任何时侯,不要忘记读书且记录!
今天她走了,此文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