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时间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只觉得人生处处是围城,每个人都是方鸿渐。
先来回忆一下小说(了解的读者可跳过此部分):
故事发生在1920到1940年代,方鸿渐是个出身上海乡绅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早些年奉父母之命和银行行长周先生家的姑娘周氏定亲。他并不喜欢周氏,这一选择也只是迫于家庭压力。在方鸿渐上大学期间周氏因病早亡,出于礼节和方父的教导,方鸿渐向自己此前的准岳父周先生发去吊电,周先生为其感动,遂资助他前往欧洲求学。
在欧洲游学期间,方鸿渐兴趣广泛唯独不用心钻研学业,生活上尤为懒散,辗转多个学校也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回国日期渐近,他从骗子手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以此给家人和资助他的周先生一个交代。在回国的船上,他认识了受未婚夫资助出国的鲍小姐,也遇到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小姐。方鸿渐玩世不恭,不知道鲍小姐已有未婚夫,鲍小姐行为开放、放浪不羁,二人在船上共度了短暂的热恋之后便随着鲍小姐下船而结束了。苏文纨是学成归来的博士,家世颇为优越,行为举止端庄,但是也虚荣自私势利,喜欢男人围着她转。那之后在船上的几日,方鸿渐和苏文纨颇为亲近,可以说获得了苏小姐的青睐,二人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以情侣的身份相处了几天,并且方鸿渐和苏文纨约好日后去她家看望。
回到上海后,方鸿渐在丈人周先生的银行里任职。一日突然想起来苏文纨便前去拜访苏小姐。方鸿渐在苏家认识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个秀外慧中、温柔伶俐的女子,并对她一见钟情。在那之后,方鸿渐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还结识了同样追求苏文纨视他为情敌的赵辛楣。苏文纨是爱方鸿渐的,向他频频示爱,但方鸿渐的心思已经在唐小姐身上,面对苏文纨的示好他没有立刻明确拒绝,拖泥带水直到不得已而电话里拒绝了苏文纨的爱意。唐晓芙原本一来二去之间是喜欢方鸿渐的,可苏文纨受了委屈,一气之下跑去表妹家里诉说一通,从方鸿渐的博士学位,到未婚妻周氏,到船上的鲍小姐,尽管有误会在里面,但真实总归是多的。方唐二人当面质问,方鸿渐反倒说不出来什么,唐晓芙希望方鸿渐能解释或辩白,但方鸿渐自尊心受挫,雨中伫立片刻后便离去了,二人的感情也终结了。
赵辛楣算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使自己周旋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为了追求苏文纨,曾借助关系想支走方鸿渐而让湖南的国立三闾大学聘请方鸿渐做教授。后来,苏文纨嫁与诗人曹元朗,赵辛楣也明白方鸿渐并非其情敌,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方鸿渐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五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经过漫长艰难的旅途,几人进学校任教,方鸿渐只拿到个副教授的头衔,和其他人一比较多少有些不满足。学校里人际关系复杂,纠纷不断,方鸿渐反而是个懦弱而不懂为人处世的迂腐书生模样,难免有些吃不消。孙柔嘉这个女子,和苏唐二人相比,无论是长相学识还是家世,都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孙柔嘉外表柔弱却很有主见、富于心计,与方鸿渐的交往中若即若离,利用方鸿渐性格上的弱点,挑起他的嫉妒心和保护欲,从而和方鸿渐正式恋爱交往。后来,赵辛楣因为“行为不检”而不得已离开三闾大学去了重庆,方鸿渐失去了靠山后与孙柔嘉订婚,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又是在赵辛楣的引荐下,方鸿渐在当地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顺理成章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常常因为一些琐事吵架,或是提及旧事的醋意,或是为生活所迫的困窘,或是其他家人的偏见。总之,二人之间不和谐的问题一点点暴露,并且他们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逐步激化。最初,方鸿渐夫妇还能在吵架之后几句话和好,但是也消耗了二人之间的感情。方鸿渐对眼下的生活越发不满,此时又接到赵辛楣的书信,提及战事未平希望方鸿渐去重庆。方鸿渐私自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这一次比以往都要严重,孙柔嘉一气之下带着些许行李去了姑母家,留方鸿渐一人守着那只祖传的老钟不知道该去往哪里,他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方鸿渐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向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总是在一个又一个围城之间切换。他出身败落的绅士家庭,长期的封建家庭影响造就了他气量狭小、软弱屈从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又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① 他没什么本领却自以为是、满腹牢骚。
方鸿渐的出身虽不是十分优越,但方父为一乡之望,为他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有利条件。上完大学,他又幸得岳父周先生资助前往欧洲求学。这一切在当时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到了方鸿渐这里,却来得太过容易。在欧洲的四年,他荒废了学业,没学到什么真本领,慵懒的生活似乎也让他不太懂得与人相处。他心气浮躁,缺乏沉静之心,谈及文史倒也能口若悬河,可以批判苏文纨的诗,和董斜川之云高谈阔论,却也难掩才华的匮乏。
② 他总是不知足,不懂珍惜,还不会争取。
方鸿渐其实拥有很多,感情上,从苏小姐,到唐小姐,三闾大学的刘小姐,最后结为夫妻的孙小姐;工作上,从周先生银行、到三闾大学、到上海报馆资料室,每逢落魄之时,方鸿渐都能有自己的容身之所,身边总有赵辛楣的帮助。可是他不稀罕官僚小姐苏文纨庸俗的爱情,没有去和唐小姐解释误会,不屑于接受汪太太的做媒,和孙小姐结婚全凭顺水推舟;他受不了周太太咄咄逼人的样子,愤然离开银行,决意离开三闾大学的复杂纷争,从报馆私自辞职欲赶往重庆。命运向他一次又一次伸出橄榄枝,他都没有把握好,自己反倒落个一无所有。
③ 他不懂得人情世故、缺乏主见而随波逐流。
方鸿渐身上兼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虚荣和自卑,他不太懂怎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一点让他在三闾大学难以应付,说话常有不周之处,言谈举止透出书生的愚笨。他喜欢把自己身处窘境的原因全都归结到其他人身上,被唐小姐误会,他反倒恨上了苏小姐,甚至电话里说出难听的话,其实都是他自己不去争取的结果啊。他工作的每一次选择好像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恰好有那么个机会,恰好到这一步。说他没有追求?倒也不是,他应该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吧。
④ 他会在城与城之间失去享受生活的机会。
读完小说,实在为方鸿渐叹息。他自己心高气傲、自命不凡,瞧不起周遭的一切。事实上,追求不平凡就是最大的平凡。他对待感情的态度使他自己陷于情感的漩涡,也让读者觉得他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渣男”。他对工作的选择同样没有方向,或者说更多是在效仿。小说的结尾,方鸿渐无论去了哪里生活,和谁一起生活,对他来说都是另一个围城,也许没办法享受真正的生活吧。
苏文纨
虽然作者没有给予过多的笔墨,但这是小说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很多人说唐晓芙是完美女性的化身,她温柔纯真,是一位远离世间乱象的佳人,因此最受读者喜欢。小说中,方鸿渐和唐晓芙的感情终结之后,唐晓芙便再也没有出现,据说她是作者偏爱而保护起来的人物,因而也没有把她嫁给方鸿渐。谁都想成为唐晓芙,可现实中的唐晓芙是不是也会变成婚后的孙柔嘉呢?而苏文纨这个角色,有真才实学,出场端庄,深谙与人相处之道,算得上通情达理,她也虚荣、势利,后期甚至为了钱财做起走私。但她足够真实自然,世间的人也都是这样的啊,只是作者把她赤裸裸呈现在读者眼前,却也是最为真实的她。她知道方鸿渐的学位造假和过去定亲之事,但是因为爱他可以不说破,甚至为他洗手帕缝补衣物,遭到拒绝后也可以痛快结束,更残忍地,让方鸿渐身败名裂。可以说,苏文纨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女子。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
苏小姐脸色渐转道:"那又何必呢!他们那些俗不可耐的商人,当然只知道付了钱要交货 色,不会懂得学问是不靠招牌的。你跟他们计较些什么!那位周先生总算是你的尊长,待你也够好,他有权利在报上登那段新闻。反正谁会注意那段新闻,看到的人转背说忘了。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
苏小姐想说:"这话不对。不偷钱袋是因为钱袋不值得偷;假如钱袋里容得几千万,偷了跟纳贿一样的安全,他也会偷。"可是她这些话不说出来,只看了鸿渐一眼,又注视地毯上 的花纹道:"亏得你那玩世的态度不彻底,否则跟你做朋友的人都得寒心,怕你也不过面子上敷衍,心里在暗笑他们了。"
读到这里,觉得苏文纨太有魅力了,她洒脱通达,一语点破方鸿渐的软肋,却也能点到为止,懂得适时收放,难怪书中众多男子为之倾倒。与此同时,我想起《乱世佳人》的女主角——斯嘉丽,同样有些自私势利,带着天生的优越感,但却拿得起放得下,也俘获了读者的心。
《围城》——百科全书
早些时候看到过一句话,“关于中国人,最透彻的小说就是《围城》。”以前还不太懂,《围城》何以受此评价,读完发现这话不假。围城不单纯是呈现给读者一个时代,一个故事,更多是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涉及社会关系的种种。小说里,方鸿渐随赵辛楣去到三闾大学教书,置身于一个纷繁混乱的围城。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的假博士;有高松年校长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实则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浅薄猥琐的小人。总之,小说正是社会的剪影,各色人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让读者时不时陷入沉思。我是个读书有些功利的人,这本小说中好些文字却硬是拉着我停下来慢慢思考,文字深刻得读起来像是针刺在心上,良久才是锥心的疼。比如: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见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女人不必学政治,而现在的政治家要成功,都得学女人。政治舞台上的戏剧全是反串。
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我太渺小,渺小得觉得自己没办法评价这本名著。想来应该时时拿来读一下,迷茫的时候或许是一剂良药吧。
既然人生处处是围城
《围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如先生所言: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第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口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围城,城外还是围城,我们对现实无力,逃不出命运,这听起来实在有些悲观。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原谅我功利,先生点醒了读者,但是没有告诉读者该怎么对待围城。这时想起罗曼·罗兰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 依然热爱生活!
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都走不出一个又一个围城。生活的真谛只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眼到之处皆是围城,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失去生命的价值。既然如此,或许找到适合自己的城,转变心态,得失坦然处之,围城便不再是围城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