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逛古镇,看到一轮水车作为装饰,矗立在路旁,充满浪漫风情,又有一种质朴的美,瞬间把人们带到水车轻摇,暮归唱晚的旧时光。
水车,乡间的灌溉工具,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它已退出农田,但之前,水车可是珍贵又实用的农具。
它工作的时候,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外面,逆流翻转,如风车,如岁月,一页页、一年年翻过。又如人生,车轮滚滚,车水淙淙,逆水而上。
《水车转啊转》是苏州作家蒋坤元的又一本代表作,作者以水车做书名,寓意人生如水车,车轮不闲,把川流不息的生活引向高处。
与《四十才是青春》这本创业史不同,它是一本回忆录,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自己与亲人们的生活,以及温情往事。
着笔细微,笔调温暖充满正能量。那些亲人之爱、邻里之情、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全书分为三辑,作者父亲老蒋的故事占了三分之一,足足139页,可见父亲在作者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作家蒋坤元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苏州渭塘骑河村,追溯起来,他的祖辈原是地主,因小人嫉妒陷害,招致一场飞来横祸,蒋家从此败落。
他的祖父叫蒋慎伯,父亲叫蒋荣根。祖父不识一字,8岁就给地主家做长工,吃尽苦头。他看重文化,所以就让识字的人给刚出生的儿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蒋荣根,寓意光宗耀祖。
好名字带来好运气,成年后的蒋荣根斯文儒雅,无论处世还是工作都很出色,很快脱颖而出,成为骑河村团支部书记。
上任后的蒋荣根敢为人先,遇到困难总是冲锋陷阵最前面。他胸怀坦荡,付出最多,却总是“吃亏”,不计回报。
在1959年的插秧时节,渭塘公社党委副书记要来视察。大队书记觉得他很难对付,就让蒋荣根接待。
蒋荣根并不觉得是个苦差使,反而觉得这位党委书记和善好相处。
他领着书记来到田间地头,这时大家都在忙碌着。朱书记脱掉鞋子下到田里干活,他也卷起裤脚下了田,两人跟在一群妇女后面插秧。
他们在田里干了一个多小时,大家看到两位干部都下田了,也都来了精神,纷纷加快速度。
那一天,他们比平时多插了三亩的秧。
第二天,蒋荣根便召集生产队长开会,以朱书记插秧为例,教育大家不要忘记劳动人民的本色。
这种趁热打铁的现场教育效果很理想。
还有一次,一位退伍老兵复原回乡,老宅房屋坍塌,没地方可住,蒋荣根先安排他住小店旁边的空房子里,后又给他申请砖头、木梁、石灰等材料,帮他建了两间平房。
退伍老兵保家卫国,如今卸甲归田,理应有安居之所。蒋荣根这一举动,暖了人心,也给其他干部做了很好的榜样。
从这一辑的故事里,我读到了一个热爱劳动、爱护家人、尊重女性、有襟怀有担当有智慧的蒋荣根。
作者文风古朴自然,读来清新。读完才知道,蒋坤元老师成为作家、企业家,又培养出优秀的儿子,是有迹可循的。祖上庇荫、良好的基因、家风传承,才有了今天家族的繁荣。
第二辑,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事。
《祖父的草鞋》《拉石磨》《花生香》《水车转又转》……仅听名字,就能感受到清新的乡村情怀。
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渭塘的乡村风光:半入水面的歪脖子树,一片油菜田,摇头晃脑吃草的小毛驴,苦楝树下打盹的老爷爷,水车旁边玩耍的孩童……
一棵树,一条路,几个人,一片生活,一段回忆。
第三辑《吴歌情意》,这一辑主要讲述作者儿时在江南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卖余粮的故事》印象深刻。苏州河网密布,运粮的工具主要是船只。作者坐在船上,两只小脚丫扑腾着水面,溅起一朵朵水花。船上的余粮是交到粮管所的,装了满满三只水泥船。
那时邻里关系不像现在漠然,都是集体出行。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十几个男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卖完余粮,就买些肉和菜,大家一起吃喝,好不热闹。
渭塘粮管所是这样的:依水而建,圆圆的粮仓就像蒙古包,古朴又神秘。
沿岸停泊了许多船只,都在候着,等着工作人员检测稻谷是否合格。
这和我家乡交公粮差不多。记得小时候,我家有几十亩田,每年都会交满满一车粮。
房管所在镇上,里面的粮食堆成了高高的山。外面车辆排成了长龙,人们又口渴又焦急,在烈日的炙烤下谈论今年的收成。父母通常早去,即便这样,也要等中午才能排到号。
我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交公粮,没多久,国家就取消了农业税,我家再也没交过公粮。
读到《卖余粮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夏天。我们都曾是单纯的孩子,在生养自己的沃土上,沐夏日清凉,闻青草芳香。
比起今天的苏州,那个年代,生产力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很好,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积极参与、面对,充满热爱和期盼。
作者记录的是故事,却突出了“情”和“态度”,亲情、友情、爱情,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虽然生活有时让人遍体鳞伤,但受伤会让人变得更强壮。
宫崎骏在《岁月的童话》里说:“岁月是一掬清水,无论平摊还是紧握在手掌,总会有一点一滴从指缝中流逝。”
人生如水车,不曾停歇,在时光里无声无息地老去。所有的经历都会变成故事。年少时不会思考,现在才明白,最值得纪念的事情都在昔日岁月。
所以蒋坤元老师从未停笔,写了30多部图书,把它们牢牢抓住,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故事,是精神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