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想过要去影响和改变他人吗?对此你有成功的经历吗?如果没有,那么你知道该如何去影响和改变他人吗?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对比非常鲜明的动物:一种是麻雀,另一种是蚂蚁。麻雀总是站在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如果你精通“鸟语”的话,你大概也能够猜测出来麻雀大多是在议论和吐槽,它们有太多想法需要表达;蚂蚁则恰恰相反,一天到晚勤勤恳恳,觅食、赶路、搬运……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努力工作。
鉴于麻雀和蚂蚁的表现,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的喜好总结出了一句俗语: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句至理名言:身教重于言教!
曾经有一个小孩非常的调皮,整天和一些“不学好”的狐朋狗友在一起厮混,搞恶作剧,比如在放学的路上欺负女孩子,在路面上放钉子扎破摩托车轮胎,然后悄悄躲在路旁的大叔背后观赏自己的“艺术成就”,更有甚者,还聚众打架,有一次还把对方的一位成员打进医院里,住了三天院……
他的父母看到事情已经严重到不能不管,必须出手的地步了,摆在他们眼前的难题是如何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令人头疼的孩子,他们有看到其他家长整天对犯了错的孩子是又打又骂,孩子虽然表面上屈服于“淫威”,但是内心里并不认同,换句话说,他们之所以妥协,是因为畏惧武力和权威,而并非是在内心里知道自己错了。所以,如果哪一天,父母不留意,说不定又会捅出娄子来!
于是,他们想到的是让孩子看书,始终相信书籍可以褪去孩子身上的野蛮习气,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然而这无异于让一辆在前面的狂奔的车子,突然间90度转弯,真的很难!
尽管难,却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那时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了,回到家中居然看到父亲一改往日看电视或者打麻将的行为,若有其事地举起一本书,似乎很认真地看着。
儿子很好奇地看着老爸:“你怎么突然想看书了?”
“这书好,不信你看看!”然后把手中的书递给儿子。
儿子一看,居然是一本《论语》,正准备把书还给爸爸,然后做他的事情去。
“你才五年级,能看懂吗?”
儿子一听,不甘示弱:“我们学过,看懂不难。”
第二天,父亲依旧没有看电视,没有去打麻将,而是像一个专业的演员那样,等待着孩子放学回来,给他表演看书的细节。
往后十几天都是这个样子,当儿子见怪不怪时,他居然捧起书去问:“这几段,我看的不太明白,你思维活跃,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是什么意思。”
那一段其实不难,也不是古文,讲的是幼年的司马光勤学苦读的故事,儿子看了,11岁的司马光就要立志成为一名很有文化的人,瞬间对这本《历代名人小故事》的书产生了兴趣,要求父亲把这本书给他看。
父亲假装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
你想象不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儿子居然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了,而且还时常幻想着可以向书中某些人物一样博学多才,气质高雅。这样一来,他的时间都用来在家里看书了,也就没时间出去搞那些让人头疼的事情了。
父亲趁热打铁,随后又托人买了几本好书,就摆放在客厅最为显眼的地方,不需要提醒,孩子就会自己取来看。而且父子二人还经常一起讨论,当然主要是儿子一人在志得意满地高谈阔论。
后来,索性把电视机搬到隔壁房屋去,直接在客厅中央摆了一个书柜。
几个月过去了,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说话斯斯文文,举止优雅,而且待人有礼貌。在学校里深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而且参加了市里的作文竞赛,轻松获得一等奖,人们感叹地说:“一个混子,而今摇身一变成了才子。”
我需要告诉各位,当年的那位孩子就是我,那位父亲就是我的爸爸。
我从那时起就养成了广泛阅读的习惯,一发而不可收拾,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会了改变和影响他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人,改变自己,方能改变别人。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新建口才部落的一位成员Rain经常跟我说,群里太安静了,你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大家活跃起来,她一连提了五六次,我并没有应激式地在群里号召大家要多分享,多交流,而是用心思考和分析,并且和成员们逐一交流,整理出一套切实可行可持续的方案来,而且自己也参与其中。
昨天又是一位60秒打卡训练群的伙伴在群里吼了一嗓子:建议是大家要多多交流,互相点评。我认为尽管她的建议提的很有必要,但是做的远远不够,如果我是她,我会主动地去倾听和点评他人的练习内容,当别人看到自己的行动,久而久之,也就会效仿和参与进来。
在改变和影响他人这件事情上,我一直认为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常常会搞错了目标和对象,总想总期待别人应该怎样或者如何,自己只是在一旁叫嚣,那是没用的。所以,我们要先做蚂蚁腿,自己先行动起来,做好示范效应,然后再学麻雀嘴,用说话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