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年,重新走进校园,看着道路两旁的茵茵绿草,回想起上次忙里偷闲从单位跑出来回学校看老师,心里还是满满的恬静。不可否认,虽然自己的大学成绩差的一塌糊涂,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校园里流淌的缓慢时光。
在校园里一直想写点东西,猛然看到自己上次提笔竟然是去年7月。不敢相信的登陆着社交网站进行求证,发现确实已时隔一年。总以“博主”自居的我现在竟然庆幸自己并非作家。否则靠稿费吃饭的话,这点产量恐怕早就饿死了。之前在医院给奶奶陪床时候无聊看完一本书,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里面有一段提及工作和写作的关系。他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文字和工作之间做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工作。文字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当没有更多东西写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个死字”。虽然没有正式成为过“作家”,不过从初中写博文开始到大学加入学生记者行列的体验来看,确实是这么回事。
他后来依然选择继续做他的传媒,写作成了个人爱好。
之前有天看到网上一句话写的十分感同身受: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不痛苦。想到这段时间自己真的很痛苦,说读就读的拿起手机。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看书也可以这么快,一本不长不短的立志文也可以只花半天就读完,尽管这其中也有自己认为书中内容意义不大的缘故。印象中的自己读书很慢,有时一句话不理解要反复阅读两三遍,甚至不落下一个标点。后来记得和同事讨论时他随口告诉我,看书不必那么较真,一本书读完能记住一句话就没白读;要是这句话再是作者想说的中心思想,那真是幸运中的幸运。
于是这次我也尝试着一目十行的阅读方法,发现同事的经验真是大有裨益。懊恼着自己早些没听这句奉劝,否则多读的书岂止百本。
7月中旬向单位提出辞职之后,就一直没告诉爸妈。一方面感觉他们依旧会如两年前一样反对,另一方面也认为这些事也应该是即将27岁的自己所必须独自面对的。成长就要独立,这是我在很多年前便切身明白并且照做的道理。最近一年因为公司工作上的调整,我又思考了很多过去或许有或许没有的问题。大学时候偶然一次脑洞大开时听darling说起《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不过那时候沉迷游戏不学无术,直到今年才看完。电影好像一瓶年代久远的红酒,饮下当时没太大感觉,可越往后醉意越浓,后劲大到甚至现在都没有完全散去。那个活了30年,从出生就被安排的楚门像极了现在的我。而那位戴着眼镜,仿佛上帝般的男人就像自己的爸爸。他为楚门安排了一切,并自认为这一切没什么不好。诚然,导演为楚门安排的一切确实没什么不好,巨大的摄影棚像个伊甸园,里面所有的设置都只为楚门一个人服务,生活在这里按说确实是他的天堂。可楚门并不是演员,他希望走出去看看真正的世界,过自己的生活,哪怕导演警告他,出口外面的危险比巨大的风浪还可怕时,他依然招牌式的说着每天早晨都会和邻居重复的话。
我现在觉得,人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直过着被安排的日子,是件无比悲哀的事。虽然自己在26岁之后对此才渐渐有所感悟,更是临近27岁才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但我仍然是幸运的,至少我迈开了这一步。并且,自己遇到的桎梏,前人也一样遇到过。
从小到大听凭安排没有思考的过了26年,现在确实也想走出父母为自己搭建的摄影棚,出去看看。
离职之后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也算不上潇洒。7月底在单位办完交接和离职手续,8月跑自己的档案和社保,给奶奶陪床的同时看看书。月底送走了奶奶,去妹妹家打了两天Xbox。后来的9月得知曾经的同窗哥们儿早在年初就离了婚,又推了安排去他家住了一周。回京之后每天守株待兔式的面试,算是最没意义的奔波。
9月的一天在大学校园里,刚好赶上他们社团招新。我从小广场经过去食堂的路上,竟然也被他们当作学生派发了传单。更加好笑的是,其中有一张竟是2015级新生入学晚会的传单!当时心里真是感慨万千。27岁的年纪还能拿到17岁的门票,要是真能回去那该多好~那天之后我写了条笔记,告诉自己,不跟风,不盲从,按自己的节奏,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一切都来的及。
虽然我知道,等到了37岁时,无论生活怎样,自己还是希望回到17岁的年纪。不过接下来的这个10年,我希望活出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