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人们总会用10000000000来形象的比喻,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让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学质量,一所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资格,所以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不管环境布置的如何特别,不顾课程开发的如何多样,教学质量一定是十一学校立足的根本。
十一学校的师资队伍确实令人惊诧,除了全国各地找来的名师骨干,就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其中北大清华人大等顶尖名校毕业的的青年才俊也不乏其人。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教学是个什么状态呢?他们怎样搞教学研究呢?
七、教学与科研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正高级教师王春易校长的讲座《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变革》、特级教师周志英校长的讲座《从教走向学》,英语教师田靓雯的讲座《一个核心任务的诞生》,美术老师曲奕竹的讲座《基于标准的学习单元研发》,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了6项指标。紧接着,高中各个学科也都发布了各自的学科素养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成为教师们的教学方向标,可是问题紧随而至,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相对宏观,如何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呢?
“我们需要把标准和素养当中纲领性、凝练性、概括性的要求,落实到教学目标的具体性,操作性和测量性上,使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学期、每一年的具体目标都指向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这话真是说来容易,做着难呀。王春易是生物学科的专家,她以生物学科“细胞呼吸”为例,展示了传统的1.0版教学目标和与此相对应的1.0版教学设计,再到2.0版的教学目标和2.0版的教学设计,再到教学目标3.0,教学设计3.0,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指向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正如《人类是如何学习》作者布兰斯福所说:“专家的知识不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简单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的。”一个核心任务的提出,一个单元目标的设定,都是基于布兰斯福所说的“核心概念”、“大观点”。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课程整合”、“单元整合”的理念来源吧。
八、教师与成长
教师的学历高、专业水平高就意味着一定能教好吗?当然不是。我们自然会想到名校的硕士博士们来教高中生、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他们能落地吗?会教吗?听了老师们们的几场讲座,我才意识到,在专家型学科主任、首席教师的引领下,十一学校也进行了彻底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过去,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引以为傲的是这节课讲的如何好,从导入环节的设计到每个问题的提出、活动的组织,乃至最后的收尾,都是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没有瑕疵,这样的课也往往被评为好课,应该说我们在研究如何教怎样教好这些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是,现在我们认为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当学生离开教师的时候能够依靠在学校获得的能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以这样的价值观衡量以前的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少讲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精讲,以腾出时间多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因为教师讲的越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少,教师讲的越明白,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就越弱,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
“为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更要研究学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路径,研究每个学生学习的差异,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化指导,从研究教到研究学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视角,需要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
寒暑假的集中培训,教学沙龙、研讨分享、读书分享、成长夜餐、成长日餐等一些列的措施,让这些底子厚、水平高、积极肯干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