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固有的价值观被颠覆了很多。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生存,很多人貌似拥有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子,却在将近20几年的房贷中紧衣缩食,每月的吃穿用度无一不需要精打细算。前几天和同学聊天,他讲了一个现象,2010年的时候大家买房子贷款一百万都觉得很多,现在很多人对于三五百万都很淡定,有的人换房除了硬性需求外,竟然因为房贷还个两三千觉得不过瘾,一定要住大房子而换房。有的人认为只有欠银行钱才是赚的,因为人民币在不断贬值,还房贷是件幸福的事。
我观察身边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只要有购房需求,那么如果家中有存款去交首付,房子又比较靠近市中心的话,就会成为大家艳羡的对象。多少农村到城市工作的人对于买房子连想都不敢想。是的,很多人买不起房,还房贷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在高房价的驱使下人们固守老传统的想法产物。中国人结婚历来会置办婚房,有了下一代当然也会希望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也是普通人,我还记得自己签完购房合同的那一瞬间,那种满足感由内而外。但扪心自问,我当时对自己每个月的工作收入、还贷能力、日常开销额度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还房贷这件事上,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冷静。
书中写到,富人认为房子是负债,穷人认为房子是资产,并且对于房子提出了以下观点:
【对于房子,我要指出大多数人一生都在为一所他们从未真正拥有的房子而辛苦地工作。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每隔几年就买新房子,每次都用一份新的30年期的贷款偿还上一笔的贷款。】
【即使人们住房按揭贷款的利息是免税的,他们还是要先还清各期贷款后,才能以税后收入支付各种开支。】
【最大的损失是致富机会的损失。如果你所有的钱都投在了房子上,你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因为你的现金正不断地从支出项流出,而不是流入资产项,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现金流模式。】
不仅仅是房贷,车贷以及信用卡透支现象,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当贷款与支出在收入中占比很大时,所赔上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物品的浪费、环境的混乱,更严重地还会限制个人能力发展。举个例子,你的化妆包里有多少支色号的口红?你都能用完吗?是不是都是雅诗兰黛、香奈儿这种大牌呢?我们以口红为例算一个简单的账单,一只雅诗兰黛倾慕唇膏是300元,假如你目前一年买8支唇膏,假如你的实际用量是3支,那么一年就能节省1500元,以8%的收益率处理每年的1500元,五年后就是11000元。这还仅是简单的口红一项,如果能尽量减少房贷、车贷、信用卡欠款的总数额,每个月(注意是月)都能存下来几千元,那么日积月累,存款就会不可想象。拿着普通人的工资就别总想过贵族的生活,购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东西。欠银行的毕竟是要还的,用未来的几十年为今天的决定还债,其实是有很大风险的,毕竟谁也无法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也许明天有一个很好的出国读书机会,可是你并不敢去,因为这意味着有半年没有收入;也许明天家人急需一笔医疗费用,那时不得不把房子便宜卖出…..
贷款提供的是便利,在目前金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完成生活必需品的购置,但不应成为欲望的导火索。我还没有这笔钱,我又那么想得到它,因此我要负债去买,而还款所付出的代价暂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这样的盲目性毁坏的是生活,不能拥有愉快的体验。
我的书法老师今天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块价值不菲的老坑端砚,石感甚好,作为书法痴迷者,我们都好想捧回家,可是愿望是一回事,现实是另外一回事,300块的砚台照样能写。因为砚台的价格并不能影响我写字的快乐,就像10万元的车与70万的跑车,租房还是买房,在金钱、个人需求与欲望、还贷能力的合理规划下,不要人云亦云,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出时间和精力欣赏山水花草,沉浸在喜欢的事物上,自在地睡个好觉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