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统三国的司马家家族的一族之长,司马懿在战术权谋上的造诣,一般人自然是难以望其项背。能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笑到最后,根本原因不过是司马懿的寿命够长,同时期的曹操、曹爽、诸葛亮等一系列对手劲敌都于他之前殒命,在此之后可与司马懿相提并论的人几乎不存在了,后期他一展鸿图抱负便易如反掌。
然而长寿绝不可能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先决条件,在尔虞我诈的年代也决不乏城府深沉之人。那么司马懿得以笑傲群雄,必然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便是他过人的忍耐力。想必司马懿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紧要关头,一次次的隐忍助他度过了重重危难,使他向最终目标一点点靠近。
凭借自幼展现出的过人智谋,司马懿自少年时便名声在外,因此曹操强行将他收归幕下作为己用。在为曹氏集团做事的期间,曹操看出他资质不凡,不会甘心屈居人下太久,深恐他难以安于职守,会有不轨的意图。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司马懿隐忍不发,以谦虚平庸的姿态作为掩护,逆来顺受,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并且在曹操想要称帝的时候全力支持他以表示忠心,如此这般才得以平安无事的渡过一劫。
可惜好景不长,虽然他受到曹丕的赏识,但在曹丕病逝之后,司马懿却遭到新继任的曹睿的猜忌和打压,所谓功高震主,乃是古时候的职场大忌。只是歇业后的司马懿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愈发的隐忍避忌,选择在家沉潜蓄力,等待好的时机才能再次施展拳脚。
公元230年司马懿终于重新得到重用,在观陇抗蜀的战役中,与诸葛亮针锋相对、一较高下。来回多番的试探较量之后,诸葛亮只得使出激将法,极尽羞辱之能事,奈何司马懿太过沉得住气,就是坚守阵地不离,最终愣是以一“忍”字把强敌诸葛亮熬死在战场上。
这样一来,三国鼎立的局面依然是岌岌可危,环顾四下,雄韬伟略之人又有谁能与司马懿匹敌?在魏国曹爽等人的排挤压制相比较司马懿之前所经受的重创不过是儿戏,于是又忍耐了10年,司马懿家族终于雄霸三国创造历史。
这四次重要的转折,司马懿都因为隐忍不发,谨慎行事并非意气用事而化险为夷,这是成大事者,必须调整好的心态。当暗流汹涌时退让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也许你就能得到更广阔的天空;当身处逆境时,我们不妨俯下身来以柔克刚,何必非要撞得头破血流?别忘了跳高冠军在起跳前尚且要蹲下去积蓄力量,这样做恰恰是为了跳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