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比比皆是的普通人,走在接头并不会引人注目,在餐厅大多被领到糟糕的座位。如果没有写小说,大概不会受到关注,会极为普通地度过极为普通的人生。
不过机缘巧合,偏巧有一点点下小说的资质,又得到幸运眷顾,再加上几分顽固(往好里说是持之以恒),就这么作为一介职业小说家,一写便是三十五年有余。这个事实至今仍然令我震惊。我想在这本书里表达的,就是这种震惊。
——村上春树
我看这本书的感受和村上春树想要表达的不谋而合——震惊!
1、结缘
这是接触到的第一本村上春树(名字太长,在下文中简称村上)的书,第一次知道他还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2012年)那时候,很多新闻都报导“为什么村上春树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诸如此类的新闻铺天盖地,也就是那个时候,对村上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对他的了解也只限于网上能搜到的只言片语,并没有从他的文字中读懂他内心真实的情感。直到翻开《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整本书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中心思想“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贯穿全文,至于文章是如何分为十二章的,没写作过小说的我肯定不明白。(兴许我哪天也这样写一部小说时就明白了吧)
但可以肯定的说,这本书的确是村上关于自己写作的三十五年生涯的一个总结。当然,我从中受益颇丰。
2、小说家这个职业
村上在书中这样描述“小说家”——“在我看来,大多数小说家,很难称得上兼具完美人格与公正视野的人。而且一见之下(说这话可得小声点),有难以赞美的特殊秉性、奇妙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的人似乎也不少”。
形容小说家的词虽然用的多,但却不觉得累赘,反而恰到好处。而正是文章一开头对小说家这种似贬损的语气,衬托出了后面描述的小说家特有的宽容——“跳上擂台容易,要在擂台上长时间屹立不倒却并非易事。正因如此,如果其他领域的人跑过来钻进绳栏,以小说家的身份登台打擂,小说家们基本都是宽容以待、落落大方。”
读完第一章,我不仅对小说家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对村上驾驭文字的本领感到惊讶。正如他在文中所说——“迄今为止,我好歹也坚持写了超过三十五年的小说,一直作为专业作家在生活。”
没有多年的坚持执笔,只怕是上面的一段文字都难以写的出。那村上这三十五年都过着什么样的写作生活呢?
村上春树说自己每天写两屏半(Mac电脑)。这就相当于相当于出版书的10页(日文,竖排版)。那么,一年可以写多少呢?十年是多少?三十五年又是多少页?
尽管资料显示村上29岁那年才开始写作,但这并不妨碍村上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我想,大抵就是这个原因吧。
3、面对荣誉
每当接受采访,被问及与获奖相关的话题,村上总是回答:“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陪跑诺贝尔奖项的这七年里,说的最多的也就是这一句话。或许在村上看来,写出来的作品能受到大众的欢迎,就足够了,获奖只是一个更奢侈的要求。
“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尽管这个回答被说了一次又一次,却几乎没人相信村上的这番说辞,多数场合都惨遭无视。
“文学奖虽然能让特定的作品风光一时,却不能为它注入生命。这是不必一一言明的。”
这些文字表达出了村上骨子里的那种对无拘无束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而他本人,一直就是这样生活的。
4、未来
在村上看来,读者是不确定的。“一切创作行为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修正自我的意图。通过将自己相对化,也就是将自己的灵魂嵌入和现在不同的外形,去消解或生化生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种种矛盾、错位与扭曲。而且顺利的话,还要与读者共同分享这种作用。”
村上对于自己的作品,由内而外表现出的自信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要由时间来证明的事物,只能由时间来证明的事物”。
对于未来,村上很有信心,一方面与村上积极建立的外交有关系,另一方面,村上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专注的,当初为了职业写作而卖掉收入更高的店铺已经展现出了他的这一特征。
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能把某个目标当做旗号高高的举起,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
愿像村上一般,对未来永远有自信,执着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