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写一点#078 今天报纸上在讨论“寒假作业AI做,边界和底线怎么把握”,我也要讲两三言 2025-02-18

开学前一天,果同学一个人、一盏灯、一支笔奋战到天明,化身作业赶工人,上演了一出可歌可泣(自作自受)的全力保交付工作。念及此,忍不住再次笑出声来。

今天报纸上说,沪上一些中小学老师收到学生的寒假作业,其中有学生直接用AI生成寒假作业,不知道果同学对此会作何感想。文章说到了这个现象,同时问了两个问题:1、AI会成为作业“枪手”吗?;2、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边界”?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我估计果同学掌握这门手艺也在旦夕之间。简单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AI一定具备成为作业“枪手”的可能性的,而且可能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么干了。

deepseek已经通过图灵测试3.0,表明其在智能和理解人类经验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能够与人类在更深层次上进行交互和理解,未来老师要辨别是学生自己做的还是AI完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AI在旁有点像是我们给果同学请了一个成绩优秀高年级学生做辅导,目前来看这个高年级学生的能力提升很快,已经考过了图灵测试3.0,能力上没问题,且从意愿上讲AI收到指令后没有拒绝的理由。

2、如何引导我家果学生自己去把握好这个“边界”,似乎是个伪命题。

先表个态:让AI做作业,自己纯抄作业,我肯定是不赞成的,这违背了学习的初衷。但是如果AI未来能够接收到果同学的各项指令和要求,最后输出让果同学得到很满意的不用做任何修改就可以使用的成果,果同学如何拒绝此类诱惑?如果Deepseek的功能不断完善,使用更方便让我们随时随地随意调用,如同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是否有理由要求其拒绝这个工具,还是我们自己没跟上?

我记得到我高考的时候,数学考试是可以携带计算器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强调的是解题思路,而对纯算术部分交由计算器解决,不必做大量训练。现在工具更强大了,人类借助工具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了,那么我们的做事方式也将发生变化。

报纸文章中提到的部分教育专家的思路我非常认同,对于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来提供启发性内容的生成(思路、素材、修改建议等),而由人来做最终决策。

另一则新闻提到:深圳完成DeepSeek-R1(671B)模型在政务云的全市部署,并推出70名“数智员工”覆盖240个政务场景。公文处理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跃升至95%,跨部门任务分派效率提升80%。

未来类似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会越来越普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运用这个工具能够达成以往无法想象的成果,解决很多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工具可以把人从当前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人与AI解决问题的新模式。如果未来我们都需要这样去解决问题,如果未来AI就是我们生活,甚至是身体的延续,那么我们现在不是急着去阻止孩子们用AI,急着在人和AI之间划边界。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向,要让孩子们尽快了解到这个新的变化,培养他们运用AI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一会儿和果同学聊聊,应该怎么向DeepSeek问问题,怎么向DeepSeek明确地下达指令,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输出。不过之前,容我自己先学习和酝酿一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