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学习反思三11月11日

看过蒋军晶老师关于群文阅读的书,也模仿着上了一节课,不管效果怎么样,都是一次尝试。今天又听了他的单篇课,佩服至极。《马裤先生》是老舍先生的小说,极富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五年级的孩子要学这么长的小说,我很好奇蒋老师找哪个点来分析文本?往常的一般流程都是分析、感受,蒋老师直接让孩子说读后的感受,这是多么的信任孩子,信任文本。再由孩子的感受入手,单拎出马裤先生的语言描写——“茶房。”及要求,再扩大到茶房的反应、周围人的反应。这这样简单的过程就读出了语言的幽默、讽刺及马裤先生的自私等。流程一点都不花哨,简洁而踏实。想来原因一定是蒋老师对文本的感受已经到了骨髓。有时候的自己总想再课堂上设计一些花里胡哨的环节,还美名其曰激发兴趣,单靠文本就可以激发孩子兴趣,这样的原因就是我对文本解读不深刻。

听孙双金老师的《开天辟地》,是享受。单不说课的精彩,就说最后他说的一句话:要通过一个点打开四面八方。孙老师的眼界胸怀、境界真的已经到达了一般人无法到达的高度。我最多想的是怎么把课文讲明白,咳~要继续努力。孙老师以同类型的神话成语引出神话故事的特点,仅仅用了几个词!震惊!再由一个词贯穿整个文本,逻辑绝了!孙老师课有成语的积累、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对比、中西方神话的对比,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的,比如习作手法、创作等。做孙老师的学生可真幸福!

下午何捷老师的课也十分精彩,结构很清晰,上课初就把目标告诉孩子,只有一个。但听完他的课能听出来里面有许多小目标。课堂板块特别清晰,孩子跟着深入文本,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情境,孩子不仅细读了文本也掌握了写作方法,又是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下得到的,真是厉害。

听了三天课,最让我感动的一节课是戴建荣老师的课。整个诗没有讲解一个字,没有解释一句话,但孩子却理解了。由甲骨文“马”字入手,引出马背上的民族敕勒族。让孩子去替斛律金用《敕勒歌》鼓舞将士。孩子做着动作,嘴上跟着老师的节奏去读去唱。这一节课孩子坐在座位上的时间估计就五分钟,不停的跟着老师蹦着跳着唱着。戴老师告诉孩子们这是节奏。又用这样的方法学了另外两首不一样的诗,诗和诗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是画意。又这样操作,直接问孩子对诗的感受,孩子说的特别好,蒋老师说这是诗情。就这样看似简单的读(他的读不是一般形式上的读,但见过一次终身不忘)把孩子都带进了诗里。在蒋老师说下课是的时候,孩子极其不愿意相信。在孩子排队的时候自发的唱起了这首诗,被制止后,没过几分钟,孩子又唱了起来。把我们感动到不行。我们要的不就是这些吗?想必这些孩子一辈子都会记得这首诗的。

这几位老师都有一些共同点,对于孩子的课堂习惯要求很严格;课堂设计很简单,但每一步都特别用心,特别踏实;课堂是只利用一个点来撬动整个文本;最后的落脚点都在写上(除了《敕勒歌》)。真不知道这些老师文本都读了多少遍!也明白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哪怕是专家不认可的方法也好,目的都是孩子的生长。

今天只告诫自己一个:研究文本,不要流于形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一篇是对于杭州行的总结。 “千课万人”杂想 在论资排辈的现在,能让我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学习,我是幸运的…… 杂想其...
    全力少女阅读 795评论 0 1
  • 我把手中刚刚采摘的鲜花送给了陌生的新郎。因为他要将它献给自己美丽的新娘,用作求婚的礼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通过...
    墨灵卷阅读 261评论 0 0
  •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此为始计篇的第二句话,我一开始就已读到,...
    深笑567阅读 453评论 0 0
  • 昨晚8点网络民歌课堂学习《十五的月亮》,课程结束后晚9点10左右,困意大浓,打算今天晨起晚完成晨读。 昨...
    王媛_48d5阅读 338评论 1 3
  • 他撑着蓬伞 保护着他和他的水果 不被雨淋 不被太阳晒 城管来一次 让他收他没收 第二次来就把他的大伞拿了 他只好收...
    吻章阅读 21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