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了马光远老师推荐的《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这本书,印象非常深刻,有不少颠覆我的惯常认知的地方,忍不住搜了搜作者(Tim Harford)的其他作品,其中有一本早期的作品,名为《生活的逻辑》(The logic of life)
实事求是来讲,这本书的可读性不如《混乱》,后半部分很多地方有点似懂非懂,但也磕磕绊绊结束了阅读,有了一些想法和思考,写下来作为总结。 这本书的核心逻辑可以这样总结:在人们貌似乱哄哄的、无序的生活背后,实际上人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决定和行动,其背后都是理性的。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这点,如:
【犯罪】当潜在罪犯实施犯罪行为时,他也是衡量过收益与可能付出的代价的,当收益较高时更倾向于犯罪,而当代价更高,如相应的刑法更重、服刑周期更长时,会倾向放弃犯罪行为。
【选择另一半】人们选择结婚与交往对象的行为,其背后的支撑仍然种种理性思考和选择的结果。比较有趣的一点是,男性会随着周围可约会对象水准的降低而适当调低自己的择偶标准,而女性则不会,这一点同样可以从男女固有基因不同来解释:男性本质希望精子能传播的越远越广越好,而女性十月怀胎,之后还有漫长的抚养期,更倾向于找靠谱的、会带来安全感的另一半。还有如,单身女性更多聚集在繁华地区,这个背后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调查表明,城市聚集区拥有更多的优质、高知男性,也就意味着有更高的可能结识更靠谱的另一半。
【吸毒者】当毒品价格上涨时,吸毒者会减少或戒掉毒品(不得不说,作者的这个结论与我的惯常认知差别很大,我所听到或看到的是:一旦沾染上毒品,基本无法摆脱,除非彻底与吸毒者断绝关系,否则全家人都会丧失正常生活),与此类似的,当烟草价格上涨时,烟民数量会显著减少(这点我也是有疑问的,价格上涨时,烟民会不会选择档次低一点,而价钱与之前选择持平的香烟呢?)
【大城市or小城市】大城市中明明房价、房租要比小城市高出很多,其他的生活成本相对也较高,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聚集在大城市?其背后的理性是,大城市是高手相对聚集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中存在着知识溢出,促进了交流及沟通,你会遇到在家乡小城中无法想象的各种“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碰撞和创意产生,因周边这些优秀的人的存在,也会使你成长更为迅速,更有可能成为高手,而变得更好这一点,是铭刻在大多数人类基因中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去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大学,归根结底,在这些地方有更大可能遇到更棒的人,在镜像效应的作用下,我们也因此会变得更好。
【产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依照作者的调查及推论,这件事情的背后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当时的英国的工人工资太高(相对同时期的法国和中国),而煤炭相对便宜,在这种情形下,发明相应的动力机械比起人工而言当然是更为划算的选择。
当然作者还列举了生活中很多其他的实例,在此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从书中的例子和结论来看,作者的意思是当人们在做出选择和行动时,都会衡量其可能带来的收益或造成的损耗,当收益较大时倾向选择和行动。作者将此过程视为理性的力量,我的问题是:究竟何为理性?如果将理性定义为会对未来、对长期带来正面影响的话,那么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有的衡量过程从长期看来显然是非理性的,如犯罪,长期来看绝对是得不偿失的行为。所以,作者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对理性的定义或界限是模糊的,某些例子中所谓的理性更像是短视的、盲目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和困惑,下面再聊聊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首先,不要将对方(无论是谁)当傻瓜,真诚才能长久;第二,要去人多的地方工作和学习,要结识更多优秀的人,这样你才能成长的更为迅速,over。有其他的想法了,再来补充。
最后,再啰嗦一点,读书过程中发现了作者写作《混乱》一书的灵感来源:“…Principles of Economics. Writing in 1890, Marshall was firmly convinced that dense clusters of industry were natural breeding grounds for new ideas”(翻译:Marshall在《经济的原则》(写于1890年)这本书中的提到一个观点是:产业人群聚集的地方是创意和创新的孵化器),这点发现颇有点看电影时发现彩蛋的感觉。另外,也深深觉得,好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一定有着孵化、成长的漫长时光。
总之,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济学书籍,4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