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清华的小伙儿,他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他说他从五线城市考上清华之后,一度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是寒门里蹦出来的贵子。
于是,他在清华里面各种表现,能参加的社团都参加,找各种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参加合唱队活动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在三观,性格,爱好上都非常合拍,一起聊物理,聊人生。随着两人的熟识,他知道了自己这个好朋友也算是学二代,好朋友的父亲是一位大学院长。
他开始研究自己和好朋友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很好奇,老百姓家的孩子和大学院长的孩子是不是真有所谓的阶层的差异。结果发现他和好朋友几乎没啥不同,两人都一样,性格平淡,成绩一般。于是他认定,学二代的孩子和自己的差距也没有社会中描述的那么大。
后来,好朋友转了系,两人联系渐少。偶尔得知消息,好朋友的成绩越来越好。不仅争取到了去伯克利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还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最后,好朋友去了全世界物理最强的四个大学之一读博。对比下,他一直在思考,为啥本来差距不大的两个人,后面发展得这么天差地别。
这个小伙是小镇做题家里最顶尖的那一部分人了。但是他在到达一定高度之后,失去了方向,身边也没有人可以再指导他前进。作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考上清北是他在高考之前非常清晰的目标,虽然难度很大,但至少目标清晰,也有成熟的刷题模式,旁边还有老师监督解惑,关键看个人努力了。
但考上了大学之后,原本清晰的目标突然消失了。高考这个目标虽然可恨,但失去之后还挺让人怀念的。看似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但让社会经验为零的小伙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那几乎是做不到的。没有目标,所以这个小伙子在大学四年里,参加过学生会,文艺组织,社会公益,还有科研等等各种活动。在不停地寻找和试错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这个问题是父母的职责。像故事中这个学二代好朋友,父亲有成功的经验,能够给出孩子在大学期间清晰的发展路线图。所以,这个学二代大学四年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他的目标。四年下来,原本基础、天资都差不多的两个人,发展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在这一点上,老百姓的孩子会比较吃亏。但也不是无法克服的。
但我有一个学长,也是普通家庭,在外企做中层管理。经常笑话说自己的孩子将来是“工二代”,打工人的第二代。但实际上,他强烈反对自己的儿子将来进入企业做普通职员。可能是自己吃了太多职场的苦。所以,在孩子高中的三年里,他和儿子的分工就是儿子负责应对高考,他负责儿子高考后的规划。
但对他来说,困难的是外企比较局限的工作经验,并不足以让他规划儿子的未来方向。一度非常沮丧,找我喝酒说担心万一规划方向有误,那是耽误儿子一生的。他平时工作不忙的时候,下了班回家也是打打游戏,刷刷剧,有时候还要找我组局开团。但有了这么一个任务后,竟然开始每天研读财经新闻了。平时和我聊天,也开始慢慢涉及一些5G,新能源等新领域的话题。
经过一年多不断地学习,他已经开始慢慢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验证他自己的想法,他还利用公司的平台,尽量认识他关注领域的人脉。一方面做些业务跨界沟通,为公司寻找新的业务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更近距离地了解所关注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
距离他儿子上大学还有两年,他和我说已经有了三个比较清晰的想法,有稳定的,也有比较激进的。但目前国内外的环境变化都比较快,他还要再深入了解并且持续观察下。等到他儿子高考结束,他会和儿子好好谈一谈,看看他儿子自己更倾向于那个方向。
我前两天把这个清华小伙子的故事说给这个学长听。他说,所谓寒门,其实说的是父母。能不能出贵子,父母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他觉得至少不能天天让儿子努力的同时,自己却浪里浪荡。寒门能不能出贵子,当然能,但是寒门父母自己也要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