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纠结,我要不要写深圳这个四年级的小姑娘被虐的文。
视频我虽没有完全的看完,只是看了新闻上的一些动图还有一些简单的图片,但已经让我很是揪心和心疼。
四年级的小姑娘,一次次被打了之后依然淡定的回去坐着写作业。我不禁苦笑,这才是真正的淡定姐。但是笑完之后又觉得心酸,是得多久才能练成如此淡定的。
父亲打,母亲打,还要被弟弟打,身为家里的长女,这个小姑娘的地位实在是太低了。
敲脑瓜子,扫帚打,弟弟抓脸……看小姑娘被父母打时一动不动,被弟弟打时,只是轻轻一甩。这些动作就像是练就了的,没有熟,哪能生巧。
今早新闻出来了,这个事件被立案了,小姑娘去上学了,父母被罚,发视频的也被罚了,真心觉得这个结果是最好的。我们是局外人,总是站在事物的置高点去批判这些局里人,不公平。不少网友骂得很起劲,甚至还有网友在下面喊着要领养这个小姑娘,让小姑娘的父母滚。但这些也只是过过嘴皮子罢了。孩子不是小猫小狗,就算小猫小狗哪天你不想养了,也不是说想丢就可以丢的。
每一次的虐童新闻出来之后,引来都是骂声一片,可是骂声之后,虐童者依旧,受虐者依旧。
以他人为鉴,正自己的心和行
燕子说,每一次看到虐童新闻,对来她说都是一次自我警醒,自我鞭策。她会去看新闻,会去看视频,看完之后就会提醒自己不可以做这种事情。也会去关注新闻下面网友的痛骂,让这些痛骂来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把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加诸在无辜的孩子 身上。每一个孩子来到父母的身边,都是为了爱。
你对她的爱越多,她反给你的爱就会越多。就像被美国父母领养走的Selah,从原来在福利院怯生生的眼神到后面灿笑如星的眼眸。孩子是父母最真诚的反射,你对孩子的付出是爱,孩子显现出来的就是爱意满满,你对孩子付出的是恨,孩子显现出来的也就是恨。
生活 不易,但是孩子更是无辜,痛骂声后,我们更应该深思的是自己。如何让这种悲剧不要再次重现,才是真正治根的道理。
父母的态度影响着家里的平衡
我相信,大部分孩子的出生都是被期待着和被爱着出生的,特别是刚结婚的新手爸妈。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当父母不用考证,而且也只有孩子也无法选择父母。
父母爱不爱孩子?爱!只是这些爱有时候会不知不觉中被柴米油盐,争吵努骂这些生活的琐事给侵占了。特别是二胎是个弟弟的时候,重男轻女这个思想根深蒂固。
除了这些,还有另一种很无奈的情况就是,你是姐姐。“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弟弟”“你是姐姐,你要带着弟弟”“你是姐姐,你怎么跟弟弟一样不懂事”“你是姐姐,弟弟小,不懂事……”“你是姐姐……”
每次听到这种话的话时候,我都是想骂人,去你的“你是姐姐”,一句“你是姐姐”就得包下弟妹所有的错,忍下所有的委屈,那如果可以选择,谁也不愿意做这个姐姐。
小帆是家里的长姐,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她是父母领养过来的,弟弟和妹妹都是在她领养之后才出生的。从小,家里人都不避讳让她知道这个事情,但这个事情也成了她自己心里最深处一个结。她是被人领养的,会不会有一天,她会被人送回去。帆爸和帆妈对待小帆很好,并没有因为弟妹的到来而轻视她或是待遇不同。
小帆印像最深的是她8岁那一年,弟弟不听话被她骂了。在农村,父母大部分都不在家,去田里干活,家里的大姐就像父母一样的地位。弟弟被骂后不服气,骂着叫她滚,让她滚回她亲生爹妈那里去,这里不是她的家。那一瞬间,压在心里多年的害怕一下子被人戳破了,小帆哭了,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她觉得天地之大,竟没有属于她的地方。
若是平常的姐弟吵架是不会引起领居的注意,但是小帆在身世在村里早就不是秘密,而她弟弟的让她滚也喊着前后邻居都听到。有人把姐弟的吵架告诉了帆爸和帆妈。帆爸帆妈赶紧从地里回来,一身土的帆爸看着一脸得意的弟弟,直接一巴掌扫了过去,把弟弟扫到了地上。
帆爸说,在这个家,小帆是大姐,谁敢对大姐不敬,就给他滚出去。帆爸的行为确立了小帆在这个家的地位。从此,不管他们姐弟,姐妹如何吵架,谁都不敢叫小帆滚。但是姐弟妹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吵架而生疏,反而比亲姐弟还要亲姐弟。
后来小帆读书毕业了,亲生父母那里说可以帮安排工作。小帆的弟弟妹妹统一战线,抱着姐姐,不让姐姐过去那边。直至小帆后来结婚,小帆弟弟才对姐姐说了实话,这么多年,他一直怕哪天姐姐真离开他们,回去亲生父母那里。
小孩子之间的问题,不平等待遇,最终的问题都出在哪里?就是出现父母的忽视和纵容。如果当初小帆和弟弟那一次吵架,被父母和稀泥般和过去,或许所有的结果就不是这样子。只有父母可以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敬。
相似的故事还有小黄的妹妹。小黄的二妹出生就送人,送的不远,只是隔壁村。小黄说,她一直记得那一年,二妹哭着回到家里,说再也不愿意回去那个家。可是小黄的爸爸说,人已是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不管二妹怎么哭,还是把她送回去。小黄说从那以后,她二妹就再也不曾回去她们家。后来,二妹小学毕业就没有读书了,她家里人说她不愿意读书。小黄的爸爸妈妈骂她不懂事,二妹只是沉默不说话。小黄说,她不相信二妹不愿意读书,她明明那么喜欢书,肯定是那边不让她读书的。可黄爸说了,二妹不愿意讲,那他也不好说什么,人都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后来,小黄发现一个问题,二妹不知从什么开始就不再叫黄爸和黄妈了。刚开始小黄觉得二妹不懂事,不懂得体谅她爸母的不容易。后来,小黄又说了,或许是因为我们只顾着自己的不易,而忽视了她人的不易。
再后来,小黄听我说阿帆的故事后,深思了很久才说,她一直忽略了,她二妹当年哭着回家后又被送回去的感受。或许也是和阿帆当时被弟弟喊着滚时坐在地上哭的那种无助是一样的吧。
APLLE说,小学时曾看过一篇作文叫《爸爸,你坏》,小主人公一开始是很幸福的,有疼爱她的爸爸妈妈。可是在她五岁的时候,妈妈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妹妹之后。她的爸爸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她们姐妹不是打就是骂。老师当时批判的是这位父亲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虽然事隔多年,这篇文一直影响着APPLE.她一直记着,文中小主人公那种无助的悲伤,那种希望那个疼爱她的爸爸重新回来的渴望,也希望自己将来不要成为这种父母当中的一员。
别拿情绪说事,控制不了情绪,你还能控制个球
有人说,说得容易,但做难。因为生活不易,理智的时候知道不能做,但是当遇到糟心事的时候,谁还控制得住自己。
P啊,遇到红灯,你为嘛就能控制得住脚,把车停在安全线内?又不是三岁小孩子,还扯着说不能自我控制。所以别拿情绪说事,控制不了情绪的,最后都要为情绪买单。那个用充电绳勒死儿子的妈妈,那个打死儿子的妈妈,那个打死女儿的父亲,哪一个不是放纵了情绪,而无辜的孩子成了替罪羊。
就像涂老师说的,太容易当爹妈的,就不懂得珍惜当爹妈的福气。他38岁才当了父亲,所以他很珍惜当父亲的机会。不管如何,当你决定把她/他生下来时,你就要对她/他负责。生活的不易是生活给你,不是孩子给你的,所以把气出在孩子身上,算个球个啊。
好好想想,当初孩子出生的那种幸福感,好好想想,当小家伙第一次喊爸爸妈妈那种幸福感,好好想想孩子第一次蹒跚学步扑到你怀里的那种幸福感……当你想到这些的时候,你手中的棍子还打下得下去?你扬起的巴掌还甩得下去?
建议多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当你记住幸福的点滴多了,对生活的抗压能力也就强了。
也有人喜欢扛的,说无法记录孩子的点滴,那也行,但请记住,不要轻易出手,打了第一次。控制住了第一次,也就压制住了往后的无数次。
任何暴力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夫妻之间的家暴或是父母对孩子之前的家暴。第一次就是一个分限点,打了第一次,就容易打了第二次。第二次和N次,就没有太大的区别。心也容易在这一次和N次之间,变得越来越狠,也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就像网上说的,比狠人多一点的是什么?是狼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用在哪里都合适。所以别把父母的责任推给孩子,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