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成都这第一天,太阳很是热情,感觉到了与北方一样的燥热,但是从第二天开始天气转为多云,温度恰好,太适宜游玩了。短短几天的成都之行却留下深深印记。
成都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成都的气候宜人。这个地方地处盆地,多条河流贯穿了整座城,形成多雨的气候特点,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路面洁净,道旁树几乎没有飞尘,泛着油油的绿意。
成都的人生活随性安闲。在成都这几天每天几乎都要很早就出发,但是出租车司机说这里六点以前几乎没有卖早点的,成都的生意人几乎都是自然醒后才去工作,午饭后就收摊了,下午开始喝茶玩麻将。他们的意识里似乎挣钱不必到拼命的地步,而是把享受放到首位。
成都的时刻要比东部地区晚半个小时,八点半天空还透着亮色。很多人都聚集在酒馆门口,一桌桌的年轻人开始喝酒划拳。灯光亮起,吃饭欢饮声不绝于耳……
细雨中的人民公园,游客们在欣赏着美景。这里的当地人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绝佳时机,来到熟悉的地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随意地跳着舞步,自在悠闲,少了北方广场舞的吵闹。
鹤鸣茶社是最能代表成都悠闲生活方式的场所。下雨天也没有阻挡人们在这里品茶闲聊的兴致。一张桌子配几把竹制圈椅,都比平时吃饭的桌椅要矮上一些,减少了束缚,坐姿也很随意。品茶时配上瓜子和小茶点,立刻充满闲适的味道。
成都又是一个可爱的城市。
因为这里最宝贵的特产大熊猫让整个城市变得可爱起来,熊猫基地每天都会有中外游客来参观 ,它们嬉戏游乐、吃竹子、休憩、喊叫都给人们带来无尽地欢乐。
文创产品也让人爱不释手,蛋糕的图案设计也加入了可爱成分,是熊猫把可爱带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成都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和文艺气息的城市。
在成都聚集了数不尽数的文化名人。因为避难在成都只居住了三个月的杜甫,不仅留下几百篇著名的诗歌,也让杜甫草堂留于后世。来成都这个地方不能错过。
武侯祠是中国唯一君臣合祭祀的祠庙,规模巨大,掩映在青松翠柏中。祠中供奉着刘备及诸葛亮,还有众数文武百官等塑像。另外还有唐朝和明朝的碑刻,记录着历史。看到这些仿佛又回到三国那英雄征战的年代。多少往事都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但那份忠心赤诚,那份英勇豪迈却永远留存后代人们的心中。
从金融中心到太古里的通道,游人会看到一小片玻璃地板,下面就是唐宋时的"江南馆街",这里现在已被命名为" IFS 古迹广场";200米外的群光广场,也发现了遗迹,据说是唐代的酒肆"富春坊"。这说明,春熙路一带在唐宋时是繁华的商业区(大慈寺商业区)。成都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建设,开始于战国。所以现今成都城市发展建设如此迅速跟时代沿革不无关系。
这里我们可以一天穿越几千年。上午还在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下午又飞跃到繁华的太古里。是古代的文明成就了今日的繁华。
成都又是一个包容的城市。
来成都之前对于特色菜有初步了解,据说菜品几乎都是辣的,必须准备清水涮一下才可吃。真是有些担心吃饭问题。真正品尝到那里的菜之后,才发现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吃了一些这里特色小吃:麻婆豆腐、钵钵鸡、钟水饺、地道的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火锅,但最爽口的还是赠送的泡菜,清亮的淡粉色,据出租车司机说这里人几乎都会制作,每顿饭都要当做配菜,少了它似乎缺了点儿味道。
成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万人口多大城,但多数是外来人口。因此在慢慢交融过程中,成都已经在逐步丰富菜的口味,这样能让各地的人们都吃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菜品。
宽窄巷子里的青墙昭示着古朴,张彩臣故居与其他古建筑都掩映在新潮店铺之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嘈嘈杂杂的贩卖声,人们似乎都忙于饮食购物之中或打卡拍照,对于古巷的历史也许只能靠照片解读了。读历史需要安静,但古巷还是以它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前来走访的人。
成都,是一个需要放慢脚步去品味的城市。
成都,也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