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的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因此各诸侯国的贵族都想方设法将天下的有才能的人士纳入自己的麾下,于是很多人就收服天下的“士”,也就是很多门客,于是就出现了“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而今天,我主要评论的就是齐国的孟尝君。孟尝君是齐国王室齐威王的厚待。他天生就口齿伶俐,使得他的父亲对他刮目相看。当时,孟尝君出生在五月五日,他的父亲告诉他的母亲,不要养活他,因为在五月出生的孩子会与门户同高,会害到父亲和母亲。而当孟尝君暗中长大以后,他就反驳他的父亲,说:“人是有天命的,而不是门户命的。如果是天命,就无法抗拒,因此为何要扼杀生命?而如果是门户命,把门户调高,不就长不到那么高了吗?”孟尝君的一番话使得他的父亲从此重用他,也奠定了他最终成为“孟尝君”的基础。
在孟尝君的父亲死后,孟尝君就用家里丰厚的财产来招纳贤才。这样的思想是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在孟尝君小的时候,他的家里特别有钱,他的父亲妻妾成群,他就很不满,于是对他的父亲说:“天下有才能的贤士都穿不上粗布衣,而您的妻妾却有穿不完的丝绸,天下有才能的贤士连糟糠都吃不起,而您家里的奴婢却有享受不玩的饭菜”。他怜悯天下之贫困之士的情感,从他的小时候就开始有了。
孟尝君还十分会用人。在他门下的三千食客,饮食都是平等的,这使得每一个人都认为孟尝君跟自己亲近。孟尝君真正做到了来者不拒,无论好坏,只要上门来求助,就一定会帮助他人。这也使他自己救了自己一命。当时,秦国国君听闻孟尝君很有才华,就想让孟尝君做宰相,等孟尝君到了秦国,不愿意做宰相之后,秦王就把他关进大牢。当时,秦王有一个宠妾,秦王对他言听计从,孟尝君去求助,但是那个宠妾有个条件,就是要孟尝君的一件举世无双的白裘,当时,白裘已经被秦王拿走了,孟尝君门下的一个善偷盗的人,就连夜潜入秦宫夺取白裘,送给那个宠妾才捡回一条命。然而,到了关口,秦军是必须要鸡鸣才放人们通行的,可天还黑着,如果再等的话,秦王要是反悔,就很容易被捉住。这是,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善模仿鸡鸣的人,他一叫,周围的鸡都开始叫,孟尝君就过了关。可以说是,幸亏他结交了这些人士才使得他捡回了自己的性命。
在孟尝君侍奉齐湣王的时候,他做的是丞相。他联合韩、魏击败了楚、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的封地的财务慢慢的开始不够用来三千食客的挥霍了。他就让魏子去帮他催那些人还债,可是,魏子虽然要下了钱,却全给了一个书生,孟尝君就很生气。但在最终,孟尝君被洋洋得意而冲昏头脑的齐湣王怀疑造反之时,就是这个人用自己的死来证明孟尝君没有造反。
但是,孟尝君也是一个气量很小的人。当时,孟尝君路过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慕名来看孟尝君,他们说:“原本以为孟尝君是一个身材魁梧、样貌英俊的豪杰,今日一见,竟然是一个这么矮小的人。”就开始一群人嘲笑孟尝君,最终孟尝君从车上下来,最终把这些人全部都杀了才离去。虽然说,他对门客那么好,但是,如此对待一个说了他几句的人,天下的人还会都来依附于他吗?
战国的四公子都是广招天下贤士来立足于诸侯国之间的。但有些人就因为身份的原因并没有被利用。但大多数都是卷入了政治之中,从而死无葬身之地。
这些人,在历史上有正面的评价,同样也少不了负面的评价。
关于孟尝君的正面评价:
正面司马迁:“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
贾谊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这些都是正面评价,说孟尝君的好处,集齐天下有才之士而任用之,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是,既然这样,那孟尝君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没有凭借合纵来灭亡秦呢?
从负面评价可以看出。王安石是这样评价的:“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事实上,正像王安石所说的这样,要想要打败秦国,其实只需要一个特别厉害的谋士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收录这么多的鸡鸣狗盗之徒?正是因为孟尝君收了这么多鸡鸣狗盗之徒,才使天下的真正有用的、有学问的贤士不愿意归附于孟尝君。因此,即使人再多,也并没有发挥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关于孟尝君招募这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利益,放在一时的话,看起来是有好处,但事实上,他却抹杀了本来更好的前途,因此我认为,是有弊多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