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是这学期的最后一节《西方美学史》课,徐老师的卷子。第二大题是让我们自己谈一下对美的理解,由于是自己所想写的,就借这个这个机会抄录在这,锻炼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仅是自己的一点儿不成熟的见解,还请多加指教。
从生活和艺术的角度简单地写一下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首先,美学是一门有关超越的学问,就如张世英先生所讲的,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漂亮,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大多数常人眼中,美就是漂亮(花很漂亮,字很漂亮,人长得很漂亮),美学就是研究漂亮的学科。可以很明确的说,并不是这样的,漂亮只是从表面上来看,而美学却是感受和研究事物背后的一些东西。举个例子,要是从人的漂亮上来说,读一本知名的时尚杂志可能要比读一本黑格尔的《美学》有用的多。
二,美是表面事物背后所隐含的与之相联系的一整幅画面。从此想来,也就更容易理解高中哲学课本上的马克思的联系观了(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联系中的)。美学就是这样,要去看到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不过这也只是从粗浅上来讲,每个人的感受力不一样,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美有着无穷而丰富的内涵,待我们去努力发掘和感受呢。
三,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用“境界”一词来比较词家们审美眼光的高低。其实“境界”一词原没有这样的含义,它原本的意思只是指地域边疆的界限,但由此之后就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评判人精神水平高低的标志。其实,美学就是如此,是要有独特的审美眼光,是要去发现常人发觉不到的美,是要为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懈努力。
四,由此看来,我个人是不太相信那些高高在上的,毫无人情味的艺术家们的。真善美本来就是一体的,你说你只追求真正的美,怎么可能。一个审美素养极高的人,必然有着单纯高贵的心灵和极其宽广的胸襟。在这样的人的眼中,花木虫鱼,哪一个没有生命,哪一个不是与人平起平坐的生灵。对草木皆有情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对自己的同类冷漠呢?
五,诗是艺术的灵魂,是艺术中的艺术。很难找到像诗这样平易近人的艺术类别了。诗紧贴着生活,门槛要求低(媒介就是语言),同时兼有绘画与音乐之美,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带给人无穷的审美享受。一般说来,不理解唐诗宋词,就不会有中国传统意义上所形成的那种独特的审美思维,也就很难理解中国一切伟大的文学经典。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毫无疑问,那种对语言字词,对一切艺术的强烈的感受力,在此也能有极大的锻炼。
六,不过,诗也不是说非要严格地采用那么一种形式。《红楼梦》虽说是一部小说,可它全是诗的语言啊。就像周汝昌先生所讲的,无论从微观上看还是从宏观上看,其都有着诗的质素,诗的灵魂。微观上,“角门虚掩,微月半天”一幅空寂的晚夕园景图便清晰地浮现在了眼前,“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甚至要比杜甫大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有神韵;而宏观上,周老举的是“秋窗风雨夕”那回。说宝钗在黛玉屋中闲谈,离去时黛玉不舍地挽留,要她晚上再来。可是晚上先来的却不是她,而是——宝玉。就在这竹梢细雨,秋霖阻路之际,宝玉披蓑戴笠地赶来了。她当然更为高兴了,留宝玉许久,待要送他离去时,宝钗却不忘承诺地派人将燕窝送来……其间种种极其细腻复杂的感情,对送走之后的可能会有的事情的想象等等,而这些文字,不全是诗意性的情节吗?
七,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在当今功利心泛滥的社会下,牺牲的必然是处于无知无觉中的人们的审美能力。自从有了城市夜间的繁华热闹,就很难体会到“步月中庭”情致的美妙了,“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清新有趣的画面,就发生在我们这儿,却很少有人注意、发生兴趣,还有“碧波新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在我的印象里,却总是与溪流污染有关…另外,以前人们的目光应该是平和,冲淡,柔软的吧,而现在,却更多地为冷峻,恐惧和怀疑所代替……这都是物质与精神不协调发展的表现。牺牲人自身来发展物质,还以为是物质在为人服务,这真是最可笑不过的了。人成了工具的工具,不正是这样吗?因此,从个人层面上来讲,加强一个人的审美修养至关重要,这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砥砺前行的漫漫征途。
(四张图片来自我们美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