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摊子上回家,给娃洗漱了下,忙完手上的工作,终于有点碎片的时间写文章了。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情。
李先生失业了,是的,在上一家地产公司没待到转正就被约谈了。在他深思熟虑过后,他决定不再打工,打算尝试新的赛道,做个视频号,白天拍段子剪视频,晚上和两个朋友一起摆摊做烧烤。
这个决定相当于我们家庭可能近半年都不会有什么进账,在不投入任何宣传和引流成本的前提下,视频号和冬天的烧烤摊生意一样,没什么起色。
但这次我还是选择支持他。
我们第一次人生重大的选择是报考同一所大学,毕业以后我们组建了家庭,刚开始没有存款的意识,加上地产行业那时候正属于朝阳产业,收入还算不错,我们刷爆了所有银行卡包括信用卡,东拼西凑付了20多万首付,购置了第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再后来,我们不断加大杠杆,又购置了别的资产,负债越来越高,甚至于齐平我们两所有的收入。
为了小家,为了生活越来越好,在很多事情的选择上,我们基本是驱从于收入多少。
在地产刚开始低迷的那几年,南昌已经没有合适的岗位,但是地市的一些小开发商会有岗位需求,并且考虑异地的因素,公司会给一些补贴,薪资可能会比本地略高一些。
那时候小土豆刚出生几个月,我们俩商量了好几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最终李先生还是决定去外地工作。
后面就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异地生活,很多事情包括情绪,我开始学会自我消化处理,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戒断了30年以来开灯睡觉的习惯。
再到后来,新年在大家期盼着什么渡过寒冬的时候,疫情来了,地产一大波房企也倒了。
我们两也没辛免于难,我离开了工作八年的房企,新工作从管理岗又做回了基础的文员岗,每天通勤两个小时左右上下班,随时待命。李先生也不停游走于各个房企。
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下一个月,所待的公司是否就会因为资金链断裂就发不出工资,下一个季度,人力是不是就要做人员优化处理。而我们,如果离开现在的公司,又何去何从。
毕竟,现在爆雷的房企实在太多,市面上随便一个哪怕基层岗位出来,简历也能收到上百份。
而我们曾经耗费心血,和同事朋友家人借钱东拼西凑,高额贷款购置用来增值的资产,一套房产,也成了烫手山芋。
除了扔进去的几十万首付,税费,每个月还有银行的利息,包括十年以后近两百万的本金要还。
曾经的梦中情房,现在成了我们的梦魇,即便想要亏本卖出去也没有出价的买家。
而我也一度觉得工作上很委屈,因为怕失去这份收入我不太敢拒绝和说不,哪怕是不合理的安排。我没有什么自己的私人空间,休息不能影响工作,信息要及时回复,去哪也要带上电脑随时随地做事。
外在的动荡,内在的负债,紧张的工作节奏,让我有段时间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的迷茫中。
我现在如何打破这个局面?未来又在哪里?是我每天想破头也思索不出的两个问题。
当然,问题不会有答案。
因为前面提到的所有遭遇并不是问题,之所以我觉得是问题,是因为我凭自我意识、过往经验给他们定了性,我以得失利弊的角度去计算,自然就是问题了。
结束了一段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李先生也离开了地产一个月有余,这几个周末我们带着小土豆开车去了南昌的郊区,跟着音乐哼唱,摸了软萌萌的小动物,看了吴城的水上公路,在草垛里奔跑,比赛看谁扔的石子更远,蹲在地上观察土里的蚯蚓。
我感受到一种快乐,那是比拥有房子,车子,票子,停留在心里更加深远,更加绵长的快乐,那种快乐不再受世俗期待的影响,因为我知道,这是心底的富足。
我不再害怕房贷还不起,工作是否稳定,未来又是否会更加糟糕,爱人的新事业是否有起色,孩子是否优秀,别人如何看我。因为这些事情的发展不会因为我的执着而如我所愿。
抛开对外在的执念,才会愈加轻松。
我开始思考这段时间以来的经历,曾经令我痛苦,甚至痛哭的经历,我开始感激。感激这段经历在我35岁的时候出现,而不是45,55,甚至65,如果那样的话又因混沌蹉跎了不少时光。甚至可能到老也拽着手里的那点执念不放。
最近看到王小波写的一段话,用这段话送给我们。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来,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而我在里面寻找因果。
晚安,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