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规矩,才成方圆。
心理学上讲每个人的性格都与原生家庭有关,通过父母,就能看到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就像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父母,是很难培养出一个心里健全且又性格温顺的孩子,同样一个控制欲望极强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尽管孩子们不喜欢这样家庭,想逃离父母的束缚,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即使以后逃离束缚也很难摆脱原始家庭的管教,最后的最后,也都会找一个像极了父母性格的人,来填补自己的空缺。
前两天因为姐姐有事,所以去她家帮忙带孩子。谁知我刚走到楼下就隐约听到有小孩子的哭声还夹杂着家长的怒骂声,当我走近一看却发现的时候发现小外甥女自己一个人站在墙角,耷拉着头,眼里还有泪水。似乎是感受到了我的存在,他猛的一抬头,一脸无助的看着我,让我感觉好揪心。姐姐也看到了我,马上笑脸相迎。说“小孩子不懂规矩,我得教教他”。
姐姐家孩子叫翘楚,已经6岁了,但是却比一般孩子显得成熟懂事,为此姐姐一直很自豪。我一直以为翘楚成熟懂事是天生性格沉稳。没想到却是“后天培养”。 不知是在那里看过这样一句话,小孩子就应该笑的肆无忌惮,满地打滚,衣衫脏乱,这才是童年的模样。
可是我的小外甥女却天天生活在所谓的规矩中。一个6岁的孩子,需要每天承受多大的压力与责骂,为此我不禁对他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担忧。现在的社会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大多数家长心中所想所盼。每天补习班钢琴课已经占据了他们的生活,碾压了他们的童年。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之前网上很火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在当事人的自述中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个被规矩‘圈养’起来的童年。
记得妹妹刚懂事的时候最爱乱写乱花。在他眼里笔就是一切,所以家里门上,电视机上,甚至是我与爸爸的书上全都是她的杰作,那时候的我异常气愤,不止一次的找过妈妈,妈妈刚开始我会教育妹妹,给他准备好纸,让她花在纸上,但是妹妹像着迷一样,从来不再纸上画画。
不知在那一天她有迷上了在墙上画画,但是妈妈还是从来不管,妈妈说咱家墙上都会瓷砖,可以擦掉的,让她画就行。又过了几天以后,她就失去了画画的兴趣,便不再到处乱花了。之前不太懂,以为妈妈对妹妹过于娇纵。
直到自己长大后才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相对与姐姐我更赞同妈妈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她拥有自己的童年,学会选择,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教育学家尹建莉曾说过;“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的方式,尤其对于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同意他们去做一起想做的事情,这样才不会惯坏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成长越健康,才能容易显露”
最后借用一篇泰戈尔的诗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
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 我正忙着算帐,一小时一小时在那里加叠数字。
也许你在看我,
想道:这种好没趣的游戏,竟把你的一早晨的好时间浪费掉了!
孩子,我忘了聚精会神玩耍树枝与泥饼的方法了。
我寻求贵重的玩具,收集金块与银块。
你呢,无论找到什么便去做你的快乐的游戏,
我呢,却把我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东西上
我在我的脆薄的独木船里挣扎着要航过欲望之海,意忘了我也是在那里做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