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人变成称谓
“去外地打工,某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是我父辈那时常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其中很多人的选择。
他们背井离乡,独自去外地打工,离开自己的人脉、事务,去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只为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为他们的家庭。
这看上去多么的感人至深啊,可就是这伟大的决定,造就了一段又一段的殇。他们的家庭,他们其中的人大多已经有了家庭才出去,而家庭往往都还在老家,自己的孩子,妻子。或许一个年头都见不上几面,而即便家庭就在身边,每日也都是朝九晚五,接触的机会少了,感情自然也淡了,当然这父亲母亲的名字就可能变成一个苍白无力的称谓。
多么可悲呢,辛辛苦苦地在外打工为谋一个好的未来,可却疏漏了孩子的教育,陪伴自己父母的时间,往往等到成功了,挣到了点钱后,父母老了或者过世了,孩子也已经长大,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也不再该需要父母的帮助,那空有一点小钱又有什么用呢。不要觉得我危言耸听,讲得过于悲观。生活中就有很多例子,你们身边的朋友就一定有这样遗憾的人。
那就连父母都可能这样,亲戚呢。中国人一向很注重家这个观念,一个家族里的人,就是世上自己的至亲,而就是这样几千年以来都一直扮演着至亲这样的人设,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彻底淡化到了一个有点可悲的地步。
春节刚过,虽然这个春节有些特殊,大家不一定走亲访友,但往年去探望自己亲戚的你们,是不是会遇到你们的几几姨,几大姑,哪个伯父,哪个舅舅呢?你们的确是一家人,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们可能都答不上来,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你又真的能分得出他们吗?这就是外地打工的悲哀,连那些本该是你的至亲的人,却连名字都说不出。
我往年回去的时候,总能看到一群我的亲戚,我们的关系在对方的嘴里听起来是多么的亲,可我都认不出来她们究竟谁是谁,他们搂着我、叫着我的小名的时候,我真是躲闪都来不及,我真心跟他们不熟,可我又跟他们熟,在这矛盾中也让我开始了今天的思考。
他们亲切的交谈中,我仿佛能感到一点点若有若无的亲情,真是我从小不在家乡能感受到的,好像书上写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真真存在的,可又那么的若有若无,令我有时感到厌烦,又有时感到温暖。我想缺乏的正是背井离乡造成的缺乏的的陪伴、相处吧。
我并非抨击亲戚关系,也不是反对去外地打工,但只是想提醒大家,多给自己的亲人一些陪伴,一些时间,常点联络,不要只有借钱的时候才能想起对方,本来该是至亲的人,却在这缺乏的陪伴下,变成了带着亲人称谓的陌生人。
真的多些陪伴吧,别让亲人变成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