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坊间一直流行一句话“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苟且要诗和远方,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在请你听听,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经历吧。
今年春节过后,我夹带着行李,离开了春城昆明的家,重新来到北京就职。
为什么是“重新”? 因为在2009年,不太记得那时是否开始流行“逃离北上广”,但我已经离开工作生活了8年的帝都,前往所在公司的昆明办事处工作。对我而言,这真是个没有边际成本的好选择。不用换工作,收入有增加的出差补助,在成本更低的西部城市生活,不时还可以在七彩云南山水间徜徉,真是个大好美差。
然后,在单身不羁的生活状态下,我被“顺理成章”地外派到缅甸、老挝等邻近小国,作为公司昆明办事处的额外辐射地。孤身一人在异国,让我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在某一个周末,位于老挝首都郊外的一个原始森林中的树屋俱乐部中,我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我要像树屋俱乐部老板----一个大胡子以色列人一样,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问题来了,我喜欢做什么呢?
当时我认为,我喜欢旅行,所以我首先考察了当地的旅行社,发现还真没有中国人在此开办旅行社。我认为这是个商机,于是开始和当地的“工商局”开始接洽,立刻发现,外国人是不能自己注册旅行社的,必须要由本地人才可以注册。那么问题来了,当时我在万象最熟的本地人,除了一位在邮电部的司长,就是一位当时在GREEN DISCOVERY旅行社工作的小伙子。司长人很不错,但我当时就没想到可以与他合作,因为我担心他太精明了会被他坑。那位小伙子是很愿意与我一起开创这番事业的,不过那时他很年轻,并且几乎一贫如洗,我也拿不准和他合作会不会被坑。于是,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我先回到了祖国。
这时快到国庆节,一个朋友提起,要不要去丽江骑车看玉龙雪山。我想,既然都到丽江了,为什么不凑个热闹,干脆骑到拉萨去呢?朋友是在职人士,时间不允许,但对于我这个辞职人士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先去原公司借用同事的电脑,将辞职报告走了OA系统,请一个办事处关系最好的同事把我连人带自行车送到昆明西部客运站,我就踏上了征程。
独自骑车去西藏的过程总体是愉悦又享受的,当时我撰写了详尽的游记在网上发布,也通过新浪微博圈了一定量的粉丝,给我后来“做我喜欢做的事”制造了些许的“泡沫”。
西藏回来之后,12月我又骑车去了滇缅边境。那里的景致和民风与藏区都无法相比,晚上独居的寂寞也在吞噬着我,我记得很清楚,一天半夜醒来,脸上满是泪水。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腾冲,我住在了一家青旅。这里我现场目睹了老板向老板娘的求婚场面。据悉单身的老板在开了青旅之后,筑巢引凤将老板娘搞到手,于是夫妻店开得更加红红火火。这样的现场教育,狂虐单身狗之时,也有极大的榜样效应。
回家过年时,我还没有向家里透露我已经辞职,因为一直背负光宗耀祖的家族使命,辞职没工作这样的情形对父母、尤其是父亲的打击应该是很大的。所以,在心事重重的状态下,例行公事地过完春节,大年初三我就从老家回到了昆明,旨在“新的一年有新的开始”。
既然看到了腾冲青旅老板的英雄事迹,我认为开青旅靠谱。
我依稀看到你笑了。据说每一个去过西藏的驴友,男的都想开青旅,女的都想开咖啡馆,很不幸地被言中了...
当时第一个想法,是在自己相对熟悉的老挝首都万象开青旅。因为作为首都,虽然景致不如北部精致小城琅勃拉邦,但是人流量肯定要大很多。经调查,万象乃至整个老挝,还真没有YHA(国际青旅联合会)旗下的旅舍。我顺利地与YHA亚太区分支机构联系上,他们还真希望在万象能开一家。于是我开始在房产中介网中找房子,这个有些轻车熟路。找来找去,发现投资还有点大,于是就和朋友还商量此事,希望拉点投资。最后还是作罢,最主要原因一是感觉自己年纪也大了,似乎应该找个中国女朋友(总觉得跨国婚姻不靠谱)成家;第二点,还是在当地没有靠谱的合作伙伴,这百万级的投资一进去,对前景没有把握。
国外青旅有难度,那就在昆明看看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开青旅最重要的就是找房子,并且是比较大的房子。这投入比在万象找还大,并且当时就已经有了大脚氏、驼峰、茶花等等若干家,感觉还是不靠谱,想想还是算了。
到这个阶段,也就是从老家回来大概一个礼拜左右。我想,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创业者,应该选择门槛较低的领域进入,于是自行车店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后来的决定与我前面描述过的滇藏骑行经历也密不可分。
有一天路程是从奔子栏到德钦,骑过滇藏线的筒子就能看出了这个行程是不太合理的。奔子栏是当地区域海拔最低处约2000米,而到德钦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白马雪山。通常大家前一天都会从奔子栏继续往前爬一段坡,在书松休息。而我有些托大,认为当时的书松不能洗澡,就早早地在奔子栏休息了。结果吃了大苦头,骑着单大飞的折叠车爬白马雪山简直要哭。当到费劲千辛万苦到达有石碑的垭口之后,下了一点小坡发现前面还有上坡,我的信心被彻底击溃,于是果断在路边拦车。
拦车绝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张牙舞爪地失败了十多次之后,最后终于拦到了一辆车。但如果我已经知道他们会对我的未来5年的职业道路有如此大的影响的话,也许我就不上他们的车了。
当我看到这辆SUV减速靠边,十分担心他们临时改变主意重新拐回公路,我恨不得立马爬上发动机盖。司机大叔忙不迭放下窗户给我解释,“等我靠下边”。车上还下来一个年轻人,对着我已经折叠的单车用专家的口吻说“这是大行的折叠车嘛”。我有些惊奇,“你怎么知道的?”,“我以前就是卖这车的。”
原来他们就是在昆明开自行车店的!并且当时还挺赚钱的!
有了这种“莫逆之交”乃至“救命之恩”,他们对我的影响力是极大的。
于是,当我脑海中浮现了开自行车店的念头之后,我想到了若干关系人,这家人在这些关系人中排名数一数二。于是我就到了他们店里去考察,回想起来他们当时的店面就像个大卖场,密密麻麻得摆着N多运动自行车显得很没有品位。但在当时,我认为这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简单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经营状况,他们告诉我,3月的旺季要开始了,要开店就要抓紧!否则就错过就要等一年!
那还犹豫什么?赶紧开干吧!
(二)
当时我也就是和另外一个车店的店长聊了一会儿,认为开车店就是三大块:铺面、进货和人工。
先说人工,我当时也问过这位店长有没有兴趣过来一起干,店长开的工资有点高,我也忘了当时有没有跟他提股份这事儿,总之就没有考虑他。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位和我一起参加过公益活动的车友,和他聊过之后,基本没问题!
然后是进货,当时我虽然骑过两次长途,但都是用“非主流”的折叠自行车,不过这也让我对折叠车分外有好感,认为我销售的产品中必须要有折叠车,我在布达拉宫前的人车合影也成为了车店橱窗的显要图片。
折叠车的品牌当时我首选的是自己骑过的大行,它属于国内最主流的国际化品牌。不过在看过滇藏线搭车主的车店之后,我选择了他们代理的另一个国内品牌,并从他们这里出货。这个国内品牌是大行的代工厂商,完全拷贝大行的产品,定价比同款低30%。理由是性价比更高,另外也有“报恩”的因素。后来事实证明,只是考虑产品的性价比而不考虑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经销一个品牌,以及出于非产品营销的思路(例如支持朋友)来选择品牌,是非常不理性的。
先说其中的第一点,举个近似的栗子。先不考虑法律、知识产权等因素,假设富士康公司成功地推出了一款与苹果几乎一模一样的智能手机,叫“桃子”,除了LOGO不一样,其它所有都是一样的,价格比苹果便宜三分之一。作为一个消费者,你会购买“桃子”手机?还是再加价30%买一个苹果手机?
我认为会有少部分人购买“桃子”手机,但这部分用户,几乎都不是原有的苹果用户。而大部分高品质的用户,是不会退而求其次来选择这款“山寨”版的苹果手机。一款长期使用的耐用性产品,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外,它的品牌文化为消费者的赋能效应,甚至不低于其本身的使用价值。
这个品牌选择的失误,在我后期的山地自行车以及其它商品的选择上也一再地出现。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知名品牌已经被各种代理商把持了山头,为了规避上游代理商的盘剥,我想选择“抄小路”上山。例如在捷安特停止经营之后,我选择了一个性价比很高、厂家实力很强的国内品牌,他们在外销上业绩非常好。然而在销售中,会需要非常多的口舌去向用户介绍这个品牌的来历,以及各项零件配置的说明。我们还是举例手机的购买,大多数用户是没有专业到可以对比各款手机的硬件配置,或者即使可以,最后购买决策的一刹那,品牌文化等感性因素还是会主导用户的大脑。所以说,只是用性价比来选择产品经销的品牌,是非常费力不讨好的一件事。
光有折叠车,不能撑起一个单车店,当时普遍流行的运动自行车是山地车----这听起来有些滑稽,因为直到现在,你仍然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用户是骑着山地车在柏油路、水泥路上骑行,与坑坑洼洼的山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其中的梗,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百分之一百地说清楚。而在当时,我自己其实都没有骑过山地车,只是看了所有的运动自行车店都在卖山地车,我跟着卖就好了。这种不究竟的跟风,对产品和用户需求研究的不深入,也为日后的业务开展埋下了不好的伏笔。
现在我们也来说说产品,这是一款山地自行车的照片,你可以注意到,在各种共享单车以及普通民用车之外,你会看见不少人在骑着它走街串巷,好的,现在考验你是否具备产品经理潜质的时候到了:如果现在让你挑出山地车作为市内通勤的三个最大缺点,你认为是哪几个?
你有答案了吗?如果你骑过山地车,可能答案会更清晰。
请你有了答案之后,咱们再一起对一下。
第一、座垫太小了,坐着屁股疼。
第二、手把太直,骑行中手、肩膀容易累。
第三、轮胎太粗,骑着费力。
作为一个经营山地自行车店5年的店主,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你一定要用山地自行车来通勤,请首先把原装车上的座垫、手把和轮胎先换掉,保证你骑得又快又舒服。
你可能要提问了,那这些自行车厂家都脑子进水了吗?为什么不在出厂的时候就直接配好呢?
因为----厂家原配的山地车就不是用来通勤的,而是用来骑那些坑坑洼洼的土路的!
那么,“通勤自行车”去哪里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