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摘抄之《越过山丘》(二)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又有何妨?

我琢磨着,同样的“好”问题,只有与人和时刻都对上,才能激发出不同力度和感受吧?在此后的实践中,我反复确认了这个关于“好问题”的早期直觉猜想。哪里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问题”啊,只有深度聆听,与教练伙伴深度共情时,才能随机生出“发人深省的好问题”。

教练不会帮任何人做选择,因为教练不能越俎代庖决定别人的人生,就连神佛也没这个权力

教练说

人生,无往不在关系之中。与他人关系最重要的是“同理”;与亲人最重要的是“质量”;与自己的关系,往往是最难的,但一定要找到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理解他、接受他,与自己好好相处,才能过好日子。

教练最重要的是聆听,听的不只是内容,还有其中的情绪,以及未说出来的、深层的意图。

关系是要经营的。而经营的起点以及贯彻始终的要点是“同理心”。把自己换在他人的位置上,能看清楚一些;若只以自己为中心,那么一开始就失之不只毫厘,最终偏差谬误能有多远,就更不好说了。同理心,不仅是职业经理人的职场必备,老板们若想与核心团队建立深度信任与默契,也需要,很需要!

需:想要,英文是want,更接近中文的“欲望”。

须:需要,英文是need,更接近中文的“必须”。

我‘必须’呼吸,没有氧气会死的。”但我常常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需要。

爱因斯坦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大意是:试图用解决旧问题的思维来解决新问题,是行不通的。问题在于,往往到了自己身上,人们就会按自己的习惯来。

老方法往往解决不了新问题,左冲右突不得其门,就会陷入自己思维习惯的困境。所以,教练能迅速识别辅导伙伴的思维习惯,甚为重要。顺势而为,常可事半功倍。

开放式——不是那种用一个“是”或“不”字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要容对方有说下去的余地。比如:“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开放性地给对方留出充分余地表达、描述。(封闭式问题:“你今天过得好吧?”对方答一两个字,“好”“不好”或“一般”,话题就结束了。)再感觉一下:“今天有哪些新鲜事啊?”这是开放式。(“今天有新鲜事吗?”这是封闭式。)

表达真诚的关心和兴趣——比如:“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啊?”“真的吗?怎么会?你再说说?”“哦,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表达善意——比如:“我能给你做什么呢?”“我能帮些什么?”但要留意:答应要做的事,就要尽量去完成!

教练说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教练,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教练式”的父亲、妻子、子女。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却是最值得学着应用一些“教练式”的地方,没有专业的考试与挑剔,家常烟火间的教练式,有百益而无一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