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篇幅短小,韵味悠长;人间百态,嬉笑怒骂皆有情由。
《行军》,作者程多宝,选自《2021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陈永林主编。
本篇故事讲述了解放军战士卢守坤在行军途中掉了鞋子,受到班长王克勤的脱鞋相助,内心万分感激的故事,表现了解放军战士英勇神武、互相关心的高贵品质,这是解放军战士所向披靡最终胜利的根本所在。
故事开端,交代四个方面的背景。第一,交代夜里行军的事实。为后文丢鞋找不到,提供时间背景。第二,交代队伍人多鞋少的事实。为后文主人公因为不合脚而掉鞋做铺垫。第三,交代行军队伍精神面貌,日夜行军,精神十足,为后文班长王克勤脱鞋帮助卢守坤做铺垫,只有精神向上的人,才会看见团队中别人的困难。第四,交代班长的经历,凸显他高尚的革命觉悟,为后文他拖鞋帮助战士做铺垫。
在开端部分,共做了四层铺垫,前两层交代事,后两层交代人,先是战士卢守坤,后是班长王克勤,就像一个广角镜头变成了一个小的聚焦镜头,秩序井然,人物特征鲜明突出。
故事发展部分,先交代本次行军大背景,解放战争爆发,神出鬼没的刘邓大军进退有据,语言简练,三句话,共50字。在交代行军的环境条件,天黑冷雨,冷透了,湿透了,突出行军艰苦。需要简练,共68字。第三,交代军鞋来源,都是百姓支援,做的时候没有尺码,为卢守坤拿到不合适的鞋做铺垫。第四,交代卢守坤领鞋丢鞋,班长捡鞋。卢守坤不好意思挑鞋,领了双小鞋,夜晚行军,泥巴路上丢了鞋,找不到了,班长主动摸鞋,把自己的鞋子给了卢守坤。鞋子还有余温,暗示了卢守坤鞋子的来源,为后文他发现是班长送的鞋子做了铺垫。
故事高潮叙述了三个场面,第一,卢守坤在即将天明时,看到班长走路一颠一颠的,卢守坤疑心班长是因为替他捡鞋子而崴脚。第二,插叙班长有一副好脚板,还给战士开玩笑,常帮助战士扛枪。为班长把自己鞋子给卢守坤穿做铺垫,这样的人,又怎么不帮掉鞋的卢守坤呢?丰富了班长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第三,天亮了,卢守坤看到自己一脚一个样的鞋子和班长那只清湿的绑腿,班长脱鞋帮战士的事实才大白于天下,感动了卢守坤,更感动了读者。
故事结局,作者才交代班长的名字,造成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效果。最后,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用字52个,照应行军开始时冷雨的环境描写,语言简练。1946年深冬的朝阳吻这天下可爱的人,像王克勤这样班长,怎么又不是给人温暖的朝阳呢,那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解放军战士,怎么又不是人民的太阳呢?运用比喻修辞,充满温情,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解放军战士的高尚品质而感动呢!
故事最后一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是一个行军队伍的大笔描写,而且意在言外。突出了中心,升华了主题,诗化了小说的语言。
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
所谓精神头,就是指战士之间的互帮互助,就是指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大无畏精神,就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有些这些精神的队伍怎么不会越来越多人参加,怎么不会越来越长呢,这是民心所向。
小说技法总结
1.简练而恰当的的背景交代。
班长的经历,仅仅58字,人物经历复杂,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精简的环境描写。
第一处,行军的下雨环境;第二处,天亮时太阳的描写。两处描写前呼后应,意韵深远。
3.众多的铺垫。
开端有四处,故事发展部分,卢守坤再穿班长捡回的鞋子有余温。故事高潮部分,卢守坤看到班长一颠一颠。这些都是为班长脱鞋相助做的铺垫。如此多的伏笔,是小说情节更加精彩,结局更加出人意料,突出了人物形象。
4.首尾呼应的圆融结构。
开头写百十来人行军队伍,文末也写行军队伍,同又不同,突出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所以,短篇小说,要在平凡中见崎岖,铺垫伏笔功不小,完整情节首尾呼,简练笔墨恰到好,环境描写要相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