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瓯江,靠雁荡,林茂水秀之中便是温州乐清。阡陌交通,流水纵横,上好的黄杨木就生长在这里,最好的黄杨木雕也出自这里。
黄杨木雕 起源
黄杨木雕的真实起源已不可考,传说是由一位雕塑神佛像的民间艺人因缘际会之下创造的,兴许在唐、宋,兴许在元、明。
但最负盛名的叶家黄杨木雕之起源却还有迹可循。
追溯到清朝末期,温州乐清有个名为叶承荣的放牛娃。他年少贪玩,总是借着放牛的时间到处闲逛。
有一天他在村里的庙中看到了一位黄发鲐背的老人,那老人双鬓斑斑,但精神矍铄,正专心致志地塑佛像。
先有富贵形,后加慈眉目,在老人的手下,泥块都像有了灵气,攒了佛性,生出几分慈悲与肃穆。
叶承荣看得呆了,痴痴跑出去攥了一把泥,坐在庙口就跟着老人一起堆起泥塑来,尽管举止笨拙,但也十分认真。
老人原是当时乐清最知名的手艺人之一,看到此情此景,不禁觉得这小子颇有灵性,于是便将他收做了弟子,让他继自己的衣钵。
春去东来,朝往夕逝,叶承荣在老人教导下,慢慢也成为了泥塑佛像的一把好手。
一日,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看他技艺高超,就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
叶承荣与道人交情不错,接过黄杨木便欣然应许。切削细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忽然发现,这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
因此自那如意发簪起,叶承荣便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百年传承的叶家黄杨木雕也就此掀开了序幕。
黄杨木雕 兴起
乐清多秀,成林荫蔽,黄杨树不少,但百年才得一良木,尤显珍贵。
可即便如此,清末手艺人们也愿意大胆尝试,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由“单体雕”发展“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劈雕”、“根雕”……
多年习练,艺人们的技艺更趋精湛,作品也更臻完美。
而受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清末黄杨木雕刀法圆润,细密流畅,较之前后更具诗情画意。
建国后,百废待兴,黄杨木雕也迅速发展,朱子常、王凤祚、郑祥奎、叶润周等名家大师辈出,他们作品一扫从前风格的刻板与统一,有的注重简洁,有的讲求写实,有的擅长精致……变化万千,各有乾坤。
黑暗期自然也有,但解放以后黄杨木雕就枯木逢春,一路蓬勃发展了起来,如今已经成为了工厂化程度最高的手工艺之一。
黄杨木雕 传承
无数次讲到手工艺,我都是惋惜且悲痛的。因为到结尾时总要说,它已经处在消亡的边缘了。
而一旦消亡,再如何罗曼蒂克也成了无用。
即便与创作者的共鸣曾经让人心潮翻涌,夜不能寐;即便这门手艺的每个步骤都能让诗人长叹咏诵——最后这一切也都只会沉寂在浩浩汤汤的历史中。
黄杨木雕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由于珍贵,它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收藏投资的价值。如今甚至一跃成为了民间收藏的新贵,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强劲,前景大好。
这很值得高兴,但我们最期待的,并非只是黄杨木雕的兴起,而是更多手艺人能够在这三分雕琢,七分天成的黄杨木雕的上吸取经验,续写自己的新史。
在这举步维艰的传承之路上,我们仍需砥砺前行的原因也十分简单,于我而言不外乎因为,这些手工艺实在太过美好,希望我的后代也能有机会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