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一种长时间沉浸虚拟,突然从中抽离出来的厌倦感与疲惫感?那是一种开始经由有着强烈兴趣驱使的神经开始支配你的大脑,从而不停地浏览着使你产生快乐亦或是满足某种情感需求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消逝,你的兴奋感在达到峰值后紧接着直线坠落,接着莫名的厌倦感和疲惫感冲刷着你仅有的想坚持下去的意识的情感体验。在高考后长达三个月的假期里,我根本做不到一整天都生活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接着我偶然发现这种厌倦感和疲惫感是一种警示。
这种感觉的产生不仅仅是指浏览仅供娱乐的内容,更多的是相对于虚拟世界呈现出来的所有东西,包括在手机上浏览电子书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理机能在抗议,另一方面则是人本身是自然的个体,对虚拟的世界会有潜意识的排斥。不可否认的是,虚拟世界中提供的情绪价值要比现实世界多得多,但情绪价值的泛滥会让我们认不清自己。
当情绪价值满满的你认为自己足够强大时,现实中几个不知名的瞬间一下子将你打回原型,变得脆弱,胆小,惊慌失措。这种复杂的情感不在虚拟中孕育,是通过现实的这面镜子,得以看清原本的自己。
痖弦的《芝加哥》在强烈的现代与传统的对比中,蝴蝶试图以微弱的振翅,去温热这座冷酷无情的钢铁城市。没人记得她晕眩于煤屑中,更不会有人看见她那对金色斑点翅膀煽动出飓风,在拥挤的大厦间,完成她最后一次生命的跳跃。轻盈与自由恰是上天的眷顾,去作她华丽的葬礼。王安忆《长恨歌》中的风筝,是人类好高骛远的心。细细的白线妄想掌控风筝向往自由的心,无端之中与天空起了争执,于是各自的私欲将风筝撕碎,变成碎片。他的残骸要么依偎在温柔的风中,做了自由的鸟儿;要么坠落在屋檐上被尘埃腐蚀,做了沉睡的泥土。蝴蝶与风筝,他们是自然的事物,有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正如发现同样因为现实的意外而胆小、惊慌失措着的我们。尽管如此,蝴蝶和风筝都有自己的去向:那奋不顾身的一跃,发出如鲸跃般巨大力量,震憾那坚硬的钢铁;那摇摆不定的挣扎,赌上了自己的生命,在那瞬间功成名就。
现实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自由是蝴蝶和风筝的去向,那我们呢?还是那虚无缥缈的世界吗?去拾起一朵花吧!去触摸一片叶吧!拿起笔,里面会有你想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