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孔子在几千年前,给咱每个中国人都写了角色使用说明书后,生来到这个世上到后天长大就被锁定在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关系角色里的每个人,在应对外部世界变化,因角色的不同,在不同人面前的表现就会差异。
我们在家庭和职场中使用这套角色说明书去待人接物处理工作生活的事,是没什么毛病。
同样,别的国家地区人民也有和我们类似的、不同版本的家庭职场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角色说明书。正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参加真人秀节目的普通人,在作自我介绍时是首先介绍职业角色,其次是家庭角色。
所以,销售精英、商人逮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不遗余力地向身边人推销商品时,我们并不惊讶,只不过他们推的东西你可能不感兴趣,引而会产生反感。
你扮演的角色在塑造着你的思维方式,著名纳粹战犯艾希曼法庭上接受审判时,大家以为这个人是看起来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结果大家看到却是一个冷静、体面、有教养的普通人,还读过康德的书,听说当他在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视察时看到血污也会作呕。他的样子让所有在场的人看起来实在无法与杀人恶魔关联起来。
而当法官宣布他的滔天罪行时,他宣称自己一生都在遵循着康德的《道德律令》,他只是整个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起传导作用。他完全不觉得自己执行上级命令去杀害犹太集中营里无辜的人是在行凶作恶,他只是在履行作为军人的天职——执行上级命令。
在1971年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模拟监狱实验,参加试验的人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心理和生理非常健康的20位大学生。津巴多教授把大学生随机分成2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卒。扮演囚犯的大学生换上了囚衣,被剃光了头,被带上了手铐和脚镣;扮演狱卒的大学生换了警服拿上了警棍。两三天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狱卒们就开始虐待囚犯,用警棍击打、用皮鞭抽打他们;而囚犯也开始变得唯唯诺诺,似乎开始打接受了这个角色。为什么这些狱卒的生理心里都很健康的大学生变成恶人了,以至于后几天他们更变本加厉地虐待囚犯,后来不得不提前终止了这个实验。
好人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之下也会变成恶人,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活着,都是生活在不同的群体里。而作为群体里的一员,都被系统分配了角色,这角色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塑造改变着我们的言行。虽然并不是每一位纳粹军官在接到上级要杀害这些无辜者的命令之时,都会如艾希曼一样,不假思索选择坚定地去执行。而顶着这个角的“壳”久了,又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很可能最终都不清楚自己怎么就变成坏人了,TA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执行角色的功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