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安: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孙阶从临沂孙家老庄逃荒至此立村,以马耳山脊似马鞍状,取名大马鞍,后演变为今名。
大马安村子的背后有座山,叫马耳山,主峰海拔706米,为鲁东南最高的一座山。因主峰二巨石并举,远望状如马耳,故名马耳山。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潍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山势为东西走向,由片麻岩、花岗岩构成。五老峰、松朵峰、鸽崖峰等奇峰高峙,山间岚气霭霭,泉水淙淙。山石磷峋,山势陡峭,曲径通幽。马耳山有仙人洞、龙王泉、隐龙寺、石龙寺和齐长城等胜迹。山脊处有横亘绵延的齐长城。
唐开元年间,萧颖士“慕名托疾”不远万里,来马耳山游览,写下了《游马耳山》著名长诗:“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合沓尽溟涨,浑浑连太清。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乾坤正含养,种植总滋荣。草树皆秀色,雏麋乱新声。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安得从此去,悠然升玉京。”
宋代苏轼知密州时,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写道:“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遂埋没有双尖。”在另一首诗中有“孤云落日在马耳”的佳句。
马耳山顶峰有大小各一的高峭双耳,小者似被削去一尖。相传,杨二郎劈山救母时,发愤担山赶太阳。当他挑起马耳山和九仙山向东海走去时,这山卧着身子怎么也不走,二郎气得用鞭子将它的耳朵尖削去一块,形成现状。它虽然挨了鞭子还是不走,二郎又用扁担猛劲朝它的背上、肋下各捅一下,由于用劲过猛,背上生成宽敞幽深的仙人洞,肋下生成常年不涸的龙王泉。
仙人洞纵深几十米,能容几千人。据考,仙人洞曾是东晋葛洪隐居炼丹之地。1943年5月23日,日伪军扫荡马耳山时,把我军民千余人围困在山上,男女老少都躲进仙人洞,八路军、武工队、当地民兵奋力抵抗,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日近中午,就在敌我短兵相接的关键时刻,突然天空阴云密布,雷声大作,风雨交加,雨雹齐袭,把日伪敌寇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窜,遇难群众安全突出重围。从此敌人再也不敢上山骚扰。
有大马安,就有小马安。明正德年间,孙姓从诸城县迁此立村,以山脊似马鞍状,村又比大马鞍小,取名小马鞍,后省写为小马安。